古城|文明起源?长江流域史前古城的初步研究

BRM1甲:72玉戈
长7、宽1.9、内厚0.2厘米
青色玉质 , 局部受沁 , 有附着物 。 穿孔为双向打孔而成 。 此戈长直方正、予人锋锐的感受 。 内部未端边缘斜截 , 可看出片锯切割的痕迹 。 玉戈出土于墓主人下腹部 。 张家坡墓地中也出土相类的玉戈(M254: 3) 。
【古城|文明起源?长江流域史前古城的初步研究】长江流域史前古城的初步研究》
张之恒 , 《东南文化》1998年第期第6~14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长江流域已发现的史前城址 , 并就长江流域史前古城的特征、起源和演化 , 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做深入阐述 。 作者认为 , 长江流域现已发现的史前城址均分布于长江上中游地区 , 下游地区未发现史前城址 。 上游地区的五座城址分布于成都平原的西北边缘 。 中游地区的六座城址分布于两湖平原的北部和西部 。 其分布的共同规律是 , 均位于山地与平原腹地的过渡地区 。 长江流域史前古城的规模大小悬殊 , 说明“城”已等级分化 。 大城是一个地区的“中心城” , 不但规模大 , 而且城内外在宗教区、主要居住区、墓葬区等区划方面 , 都有统一规划 。 从其晚期墓葬来看 , 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也已出现 。 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古城的规模一般都大于黄河流域的史前古城 。 城址的时代一般都在屈家岭文化时期 , 有的使用到石家河文化时期 。 长江中游的史前古城 , 其年代一般都早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古城 。 长江上游的史前城址 , 其确切的文化时代尚不明晰 。 长江中游的古城均有护城壕、城垣、城门等 。 城垣从地面堆筑 , 不挖基槽 。 长江上游的古城未见城壕 。 就中国长江流域而言 , 史前古城的诞生有一个长期孕育过程 , 从聚落围壕与围墙的出现 , 到产生堆筑夯打的城垣及护城壕 , 大约经历三千年左右的时间 。 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环壕城垣是为了保护本聚落及其近亲聚落的共同利益 , 至石家河文化时期城垣开始保护城内氏族显贵的利益 。 石家河文化时期还未出现明显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对抗 , 也未见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遗址所出现的铜器、文字符号等 。 这些情况表明 , 在迈向文明时代的道路上 , 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要比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步伐快一些 。 如果说黄河中下游地区在龙山文化中晚期已开始跨人文明时代 , 属文明时代的开端 。 那么 , 长江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只是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 。
古城|文明起源?长江流域史前古城的初步研究
本文图片

古城|文明起源?长江流域史前古城的初步研究
本文图片

文字来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 , 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图片及说明来源自图书《国玉器》 , 北京大学震旦文明研究中心等编著 , 201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