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可以开显性德,达到无所不通的境界。( 二 )


“以顺天下” , “顺” , 根据顺治皇帝的解释 , “谓顺天下之人心 , 因其固有而无所强 。 ”意思是说 , “顺”是顺天下人之心 。 因为是从人人本具的天性自然出发 , 顺着人心所固有的品质来加以引导教化 , 所以无需半点儿勉强 , 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 , 古代的圣王有至极之德、要约之道 , 以此来调顺天下人心 , 使得百姓和睦相处 , 上下之间没有怨恨 。 你知道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
由此可见 , 用至高之德来教化人民 , 用简要之道来感化人民 , 结果就是人心和顺 。 儿女对父母 , 学生对老师 , 下属对领导互相都没有怨声载道 , 百姓因此都相亲相爱 。 中国自古以来是以孝治天下 , 因为通过孝道可以培养出人们和顺的品质 。
很多外国人不明白 ,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 ,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配合、顺从政府的命令 , 而同样的命令在西方国家会遇到重重阻碍 , 公民会上街示威游行 , 抗议政府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命令 。 这种区别让我们不由重新思考“中国之治” 。
“中国之治”是把领导与被领导、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妻、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 看成是一体的关系 , 有一荣俱荣 , 一损俱损的意识 。 “中国之治”能达到“不忍欺”的境界 , 百姓不忍心欺骗他们的长官 , 不忍心欺骗他们的政府 。 这种和顺、配合的意识是来自于孝治的文化 , 来自于孝道的承传 。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 , 何足以知之?”古人对老师很尊重 , 对老师要自称名 , 老师可以直呼其名 。 曾子离开坐席 , 起身恭敬地回答说 , “弟子曾参很愚钝 , 怎么能够知道这样的至德要道?”从“避席”这两个字 , 可以看出曾子对老师的恭敬 , 正是因为他有这样恭敬的态度 , 尊师重道 , 才能够传得大道 。
《论语》中孔子说“参也鲁” , 说明曾子确实生性鲁钝 , 不很聪颖 。 从一个典故中可以看出这点:有一次 , 曾子和父亲在一起锄草 , 本来应该把草锄掉 , 但是他却偏偏把苗给锄掉了 。 曾子的父亲看到非常生气 , 盛怒之下 , 拿起锄头打了曾子一下 , 曾子毫不回避 , 被父亲打昏在地上 。 等他醒来后 , 怕父亲担心 , 援琴而歌 , 意思是告诉父亲自己没事 , 不用担心 。
曾子的行为被孔子听说后 , 孔子很生气 , 对其他弟子说:“你们去告诉曾参 , 从此之后 , 他就不再是我的学生了 , 不要再来见我了 。 ”曾子虽然知道老师对自己很生气 , 甚至还说不要他当自己的学生 , 但是他依然很恭敬 , 还是向老师主动请教 , 觉得自己已经尽到孝道 , 请教老师生气的原因 。
孔子看他态度很恭敬 , 是一个可教之徒 , 就说:“如果你的父亲一失手 , 盛怒之下把你给打死了 。 那么别人会在背后议论他说 , 父亲把亲生儿子都能打死 , 真是太没有仁爱之心了 。 你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孝 , 而是置父亲于不义之中 。 ”孔子告诉曾子 , 如果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要“小杖则受 , 大杖则走” 。
如果父亲拿的是很重的锄头来打你 , 要赶紧逃跑 , 不要让他打到你;如果拿的是小柳条这样很轻的东西 , 可以接受 。 由此可见 , 孝并不是一味的顺从父母不义的地方 , 如果一味的顺从父母 , 会陷父母于不义之中 , 是大不孝 。
曾子虽然生性鲁钝 , 不够聪颖 , 但因为他孝顺、恭敬、好学 , 所以最后学有所成 , 成为儒门宗圣 。 这说明孝可以开显性德 , 达到光照四海 , 无所不通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