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可以开显性德,达到无所不通的境界。

|孝可以开显性德,达到无所不通的境界。
本文图片

《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 《孝经》是记载孔子传授弟子曾子孝道的一部经典 。 《孝经》宗趣是总汇《六经》 , 综述道德、仁孝 , 是孔子示范后世的行门 , 是千经万论的根本 , 成圣成贤的始基 , 是修行的入手之处 。
《孝经》这本书的书名由来是根据《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夫孝 , 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 举大者言 , 故曰《孝经》 。 ”意思是《孝经》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一种简说 。
皇侃在《孝经义疏》中讲:“经者 , 常也 , 法也 。 ”又讲:“此经为教 , 任重道远 , 虽复时移代革 , 金石可消 , 而为孝事亲常行 , 存世不灭 , 是其常也 。 为百代规模 , 人生所资 , 是其法也 。 言孝之为教 , 使可常而法之 。 ”意思是《孝经》作为教育任重而道远 , 虽然有时代的迁移变革 , 连金石都可以消失陨灭 , 但是尽孝事亲作为恒常的行为却可长存世间而不泯灭 , 可为百代的规则模范 , 人生资粮 。 孝作为教育 , 是可使恒常效法的 , 其本身就是性德 , 是一个人自性本具的一种德能 。
学习《孝经》能够帮助我们回归本有的自性 , 回归一体之仁 , 它能够化解冲突 , 达致天下太平 。 第一章《开宗明义章》是《孝经》的纲领 , 开显孝的宗旨 , 阐明孝道的义理 , 论述行孝起始于侍奉父母 , 扩大到为国尽忠 , 最后实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的人生目标 。
【仲尼居 , 曾子侍 。 子曰:“子曰 , 先王有至德要道 , 以顺天下 , 民用和睦 , 上下无怨 。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 , 何足以知之?”】
【|孝可以开显性德,达到无所不通的境界。】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
“仲尼居 , 曾子侍” , 这一段论述了孔子认为曾子能够通达孝道 , 就传授他学业 , 为他作了《孝经》 , 后来曾子死于鲁国 。 “侍” , 根据郑康成的注解 , “卑者侍奉在尊者之侧 , 曰侍” 。“侍” , 有坐有立 , 此处当为侍坐在侧 。 孔子在家闲居安坐 , 弟子曾参侍坐在侧 。 曾子在孔子的弟子之中是以孝而著称的 , 所以孔子把孝道传给曾子 。
关于曾子的孝道 , 在“二十四孝”中记载了一个“啮指心痛”的故事 。 有一次曾子外出去砍柴 , 家里只有母亲在家 。 这时家里来了一位朋友 , 曾子的母亲很有仁慈之心 , 她不想让朋友白跑一趟 , 情急之下 , 想了一个办法 , 把自己的手指咬破 。 曾子是一个孝子,心中时时刻刻惦记着母亲 , 母亲一咬破手指 , 曾子感觉到心一阵刺痛 , 知道母亲在家中有事 , 于是马上往回赶 , 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安好 , 是母亲想让自己知道家里来了客人 。
这件事说明母子连心 , 正是因为曾子心中时时牵挂着母亲 , 母亲的手指破了 , 他才能感受到 。 有诗赞曰:“母指方才啮 , 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 , 骨肉至情深 。 ”
现代人读了这样的故事会觉得很难理解 , 不可思议 , 是因为现代人心中没有时时牵挂父母 , 父母有事 , 哪怕是把手指头咬断了 , 还无动于衷 , 这叫麻木不仁、没有感受 。 现代人没有这样的体会 , 再读古人的故事 , 就会感觉很难理解 。 因为我们心中常常想的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 , 想着吃喝玩乐 , 怎么样赚更多的钱 , 获得更高的官位 , 自己的心不够清净 , 自然体会不到父母的需要 。
“子曰 , 先王有至德要道 , 以顺天下 , 民用和睦 , 上下无怨 。 汝知之乎?”“至德”是圆满的穷尽性德之美 , 能够达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境界 。 “要道”是要穷尽至高无上的道理 , 举其一善就可涵盖众善 , 通达一理就可以通达众理 , 像一个礼堂有好几个门 , 从一个门进来了 , 等于从其它门进来了 , 因为他通达了 , 无论从哪一个门进来都会见到一样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