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愿做报春老梅树】六十年前 , 1962年春节期间 , 我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赏梅迎春》一文 。 写那篇文章的时候 , 我还不到二十岁 , 我不认识《中国青年报》社的任何人士 , 是自发投稿 , 《中国青年报》的编辑从众多来稿中选出我这篇 , 二审通过 , 总编辑签发 , 还安排在副刊头题 , 配了一张挺大的图 。 文章里我侃侃而谈 , 似乎对梅花梅树梅子都很了解 , 还向读者报告:那一时期 , 梅树只生长在中国 , 日本曾多番尝试种植 , 总未成功 , 而在我国 , 梅树主要生长在江南 , 苏州的邓尉、杭州的超山、无锡的梅园“香雪海” , 都是以栽梅出名的胜地 , 每逢春梅盛开时 , 人们就络绎不绝地相携去赏梅 。 迎春赏梅 , 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习惯 。
本文图片
其实写文章的时候 , 我并未去过江南 , 我所定居的北京 , 那时候还没有地栽梅 , 我所赏的梅 , 都是比如说中山公园塘花坞里的那种盆景梅 。 那么我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除了从盆景梅去想象江南地栽梅 , 就是通过阅读 。 从少年时期 , 我就喜欢读书 , 我的生活历程 , 是现实的阳光雨露坎坷颠簸柳暗花明 , 与读各种书籍从中获得知识启发激励教训 , 交织一起 , 相浸相融的 。
人间正道是沧桑 。 一个甲子过去 , 祖国变得更富更强更美了 。 北方难以地栽梅花的困难 , 在上世纪80年代后 , 经过园林栽培专家和园林工人们的一再努力 , 已经突破 。 现在北京人赏梅 , 不用非去江南 , 不必只在盆景梅前凝神 , 许多地方 , 都有梅林出现 。 前些天 , 助理焦金木开车 , 我们一起去了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 那敞开式公园的园林布局 , 主打就是地栽梅 , 有红梅、白梅 , 还有绿萼梅 。 那日天气晴好 , 游客不多 , 防疫都戴着口罩 , 保持距离 , 静静地赏梅 。 我逐
次走近不同的梅树 , 近观那美丽的花朵 , 嗅其淡雅的香气 , 品其独特的神韵 , 身心大畅 。 不禁就回想起六十年前 , 自己发表过《赏梅迎春》的文章 , 那时还是个毛头小伙 , 如今却入耄耋之年 。
“老而不死是为贼” , 这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批评原壤的话 , 孔子说的话收齐全了是:“幼而不孙弟 , 长而无述焉 , 老而不死是为贼 。 ”就是这个原壤年轻的时候不尊老爱幼 , 成年后又无所事事 , 现在老不死 , 成偷取岁月的贼了 。 孔子和原壤本是朋友 , 他骂原壤“老不死的” , 既是批评 , 也有调侃之意 。 当下尊老爱幼风气很盛 , 少有人嫌弃耄耋老人视为贼寇的 。 但我自己既然进入了“八〇”后 , 就应自诫:不能像原壤那样无所作为 , 倚老卖老 。 就如一株老梅树 , 只要精气神还在 , 就该再开出花朵 , 对社会 , 对年轻一代 , 有所奉献 。 我现在仍在写作 , 仍在参与当下的文化活动 , 不仅电脑打字 , 也录制音频 , 写新的小说 , 也把自己几十年来的读书心得、人生感悟 , 提炼出来 , 出版新的散文随笔集子 。
愿自己这株老梅 , 还能继续报春 。
2022年早春二月(刘心武)
(此文系天地出版社《天下没有白读的书》之序)
- 枝条|报春的花
- 民族村|冰凌花开报春来
- 高山|腾冲勐蚌:美醉了!2000多亩报春花和杜鹃花同框绽放
- 仲春|仲春吟|竹语报春晖,杏花知燕归(古风诗八首)
- 报春|瞿新伟:家中杏梅报春
- 桃花$春风缱绻,我愿做你梦中的那朵桃花
- 诗社|每日好诗|??我愿做人间的一滴眼泪
- 剑侠#侠客归隐诗词9首至此离开山寨上,夫妻愿做育花农
- 准提道人&封神中,孔宣的实力仅次于圣人,为何甘愿做纣王的手下呢?
- 欧阳询$举人不愿做省长,辞官回乡后研究书法35年,一手楷书堪比欧阳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