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化互视下的符号思想如何无问东西?( 二 )


中文的“符号学”学科概念出自赵元任1926年的一篇题为《符号学大纲》的文章中 。 据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考证 , 赵元任是独立于索绪尔及皮尔斯提出这门学科的 , 是中文符号学的独立提出者 。 中国的符号学研究在赵元任之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 直到20世纪80年代 , 随着文化热的兴起 , 符号学在中国学界才开始重新受到关注 , 并迅速发展 , 在语言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诸领域全面展开 。 从本世纪中国符号学二十多年的发展来看 , 中国已然成为国际符号学研究的重镇 , 德国学者罗兰·波斯纳(Roland Posner)指出中国将成为世界符号学研究的“power house”(译为“重镇”) , 英国学者保罗·科布利(Paul Cobley)也指出“符号学重心移向中国” 。
现代符号学起源于欧美 , 但在中国发展迅速 , 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有丰富的符号学遗产 , 另一方面 , 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为中国符号学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 近20年来 , 中国社会整体上处于急剧变革与高速发展的时期 , 与之相应 , 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也在发生深刻转变 , 符号学正好适应了大变局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创新融合发展的时代需求 。
东西|文化互视下的符号思想如何无问东西?
文章图片

美国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公司(脸书)宣布 , 公司更名为Meta(元宇宙) , 其总部的标志性“大拇指”标识也被换成类似于“无限符号”(∞)的新标识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关关 摄
东西方符号思想在交流中互鉴
现代符号学诞生以前 , 人类社会就曾对符号与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度考察 。 符号学(semiotics)一词来自古希腊的semiotikos , 在柏拉图的《克拉底鲁》一书和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诗学》《修辞学》等著作中 , 都已经出现关于符号的论述 。 亚里士多德之后 , 斯多葛学派对符号的发音、性质和对象等不同功能做了区分和探讨 , 罗马时期的符号学讨论主要是在修辞学框架内进行的 , 奥古斯汀对符号的界定直接影响到后来索绪尔的符号观;17世纪 ,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第一次将符号学(semiotics)一词引入英语中 , 洛克的符号学说是皮尔斯符号学思想的重要渊源 。
语言学曾是古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古代印度语言中 , 梵语又占据着主导地位 。 十八世纪末梵语及其语法体系传入欧洲后 , 近代比较语言学由此兴起 , 沾溉了包括索绪尔在内的大批语言学家 。 皮尔斯和索绪尔具是现代符号学的开创者 , 可见他们的符号学思想皆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
东西|文化互视下的符号思想如何无问东西?
文章图片

刻有梵文的佛教密宗塔砖以及塔砖拓片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冉阳 摄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 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与自然界的交流中很早就学会运用符号模型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 并在轴心时代对符号与意义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反思 , 留下了丰富的符号学遗产 , 完成了中国古代符号学思想的伦理转向 。
现代中国的符号学研究也是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下产生的 。 中国学界对符号学的研究始于语言学界对西方符号学理论的译介和研究 , 特别是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理论 , 在中国影响很大 。 本世纪以来 , 中国学界更加注重中西符号学的互视互释 , 注意立足中国特色的文化语境 , 理论上兼收并蓄 , 逐渐开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符号学研究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