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版画家齐聚湖北美术馆打开“工业记忆”:岁月印痕,一冶之歌

极目新闻采访人员 夏雨
通讯员 夏梓 符坚
“工业记忆——‘一冶’工人版画的图像叙事”正在湖北美术馆展出 。 该展为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 , 由湖北美术馆主办 。
4月6日下午 , 在湖北美术馆公教部的邀请下 。 四位著名版画艺术家傅树清、宋佳林、熊庆顺、禹季凯齐聚一堂 , 展开关于“工业记忆”的对谈 。 他们从不同视角出发 , 回味刀笔背后映出的火红年代 。 对谈结束后 , 湖北美术馆副馆长、该展策展人胡莺接受极目新闻采访人员采访 , 介绍展览看点 。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 , 不同时代的重要版画作品在展厅呈现 , 好似为观众推开一扇回到新中国工业重镇——武汉的时光之门 。
展出的武汉记忆
|四位版画家齐聚湖北美术馆打开“工业记忆”:岁月印痕,一冶之歌
本文图片

|四位版画家齐聚湖北美术馆打开“工业记忆”:岁月印痕,一冶之歌
本文图片

“工业记忆——‘一冶’工人版画的图像叙事”以湖北美术馆馆藏工业版画及相关文献为研究基础 , 共展出相关作品近80件 , 分为图像与历史、记忆与叙事、个体与时代三个部分 。
站在“记忆与叙事”展区里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武石于1957年创作的《最后一根钢梁》 。 据胡莺介绍 , 这幅作品记录了我国首座公铁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竣工前 , 最后一根钢梁安装的场景 。 紧接着是宋恩厚于1959年创作的《又是一炉优质钢》 , 以武钢生产步入快速发展期为背景 , 描绘了一位钢铁工人面对火红钢水欣然微笑的情景 。 该作品也成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历史上的标志性图像 。
|四位版画家齐聚湖北美术馆打开“工业记忆”:岁月印痕,一冶之歌
本文图片

胡莺希望 , 观众踏进展厅时就有一种年代的进入感扑面而来 。 “武汉是新中国工业重镇 , 亦是中国工业版画的发源地 , 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 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长江大桥等重要的建设项目都在这里 。 20世纪50年代 , 武钢汇集了各地援建的工业大军 , 并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的美术创作活动 。 ”
“时间脉络”在展厅蜿蜒 ,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转角过来 , 便能遇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激情”——《激流勇进》《胜利凯歌》《鹰击长空》《朝气蓬勃》……
“1963年 , ‘第一冶金建设公司’(简称‘一冶’)从武钢划分出来 , ‘一冶’工人版画群体在‘工人业余版画创作组’基础上形成 , 此后20余年持续发展壮大 , 并带动了湖北其它工矿企业版画创作群体的兴起 , 共同构成了工业版画在这一时期的繁荣 。 ‘一冶’工人版画是我国最早以企业为依托 , 并长期坚持以版画表现工业题材与工业生活的创作群体 , 其产生与发展 ,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成就和社会变迁的缩影 。 ”胡莺说 。
|四位版画家齐聚湖北美术馆打开“工业记忆”:岁月印痕,一冶之歌
本文图片

在“个体与时代”展区 , 13位“一冶”版画代表性作者作品呈现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这些作者们分别出生于20世纪30、40、50、60、70年代 。 他们通过各自的语言表达与时代的关联 。
在这个展区 , 我们可以看到不止有雄伟壮阔的工业建设 , 也有抒情日常 。 例如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研究员禹季凯于1984年创作的《小师妹》 。 “新工人来了 , 跟师傅们做油漆 , 不小心把油漆弄在身上了 , 又无意中擦到了脸上 。 这样的小场景 , 刻画了工人们生活中的小情趣 。 ”禹季凯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