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语》:欲速则不达,成功在速更在久

论语|《论语》:欲速则不达,成功在速更在久
本文图片

“无欲速 , 无见小利 。 欲速则不达 ,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论语》记载 , 子夏被派到莒父去做地方官 ,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孔子 , 请教如何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 。 孔子告诫他 , 做事不要单纯地追求速度 , 也不要贪图小利 。 过于追求速度 , 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 , 不讲长远利益 , 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
《周礼·冬官考工记》里也讲:“凡为弓 , 冬析干而春液角 , 夏治筋 , 秋合三材 , 寒奠体 , 冰析灂 。 ”意思是说 , 凡是制作良弓 , 必须冬季剖析干材 , 春季用水煮治角 , 夏季治理筋 , 秋季用胶、漆、丝三种材料将干、角、筋组合在一起 , 天寒时节固定弓体 , 最后待到冰冻之时再检验漆纹是否剥落 。 经此六个环节 , “春被弦则一年之事” 。 器物有形 , 匠心无界 。 不管是制作良弓 , 还是干其他工作 , 都需要下足长久功夫、稳扎稳打 , 功到自然成 。
事实一再证明 , 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 势必影响质效 , 甚至适得其反 。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 芒芒然归 ,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 苗则槁矣 。 ”揠苗助长的故事 , 正是讽刺了那些不按客观规律办事 , 急于求成、主观冒进 , 反而把事情搞砸的人 。
能力的提升 , 经验的获取 , 成绩的创造 , 离不开一点一滴地积累 , 需要下一番慢功夫、长功夫 。 “河冰结合 , 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 , 非斯须之作 。 ”大凡有所建树之人 , 多是心无旁骛地久久为功、孜孜以求 , 经历过“千锤万凿出深山” , 才迎来“守得云开见月明” 。 晚清名臣曾国藩早年资质平庸 , 但他却不肯放弃 , 坚持多学多读多记 , 四书五经滚瓜烂熟 , 书本知识不留死角 , 慢功打基础 , 厚积而薄发 , 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人生 。
素以“不着急”闻名的学者冯友兰 , 80多岁才动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 , 90多岁才宣告完成 , 但此书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作出独创性研究 , 提出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 。 慢工出细活 , 坐足冷板凳 , 攒够基本功 , 最后月中折桂便是必然 。 当然 , 强调“慢”并不是完全否认“快” , 正确的做法当是悟透快与慢的辩证法 , 因时因事灵活应对 , 该快的事快起来 , 该慢的事慢下去 。
成功在速更在久 , 无论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 还是十年磨一剑、板凳坐得十年冷 , 这些经验之谈都是倡导人们多下慢功夫、长功夫 , 以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 。 俗语有言 , 气不圆不揭锅 , 是说在煮饭、蒸馒头时 , 只有等到大火将锅完全烧开、锅内热气充分聚集直至从锅盖四周完全冒出后再揭开锅盖 , 这时的饭和馒头才会被蒸熟;反之 , 如果火候不到就急于揭开锅盖 , 蒸出来的食物就会夹生 。 功不唐捐 。 “三万六千锤 , 少了不行 , 你糊弄它 , 它就糊弄你 。 ”古法制作中 , 一口纯正的铁锅须经过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的高温、三万六千次的锻打 , 这便是经久不衰的秘密 。
“作之不止 , 可以胜天;止之不作 , 犹如画地 。 ”实际生活中 , 很多人希望自己成就一番事业 , 但静不下心来 , 没有恒心 , “三天打鱼 , 两天晒网” 。 “唯坚定者长久” , 成功并没有太多的奥秘 , 也没有捷径可走 , 只有保持专一纯朴 , 反复锤炼 , 下一番慢功夫、长功夫 , 如此才能最终把“技”练成“艺”、把普通招法练成绝世高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