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二十四景”部分名称辨字( 二 )


二、“列巘”不是“峢巘”
|“莆田二十四景”部分名称辨字
本文图片

矩形色块
|“莆田二十四景”部分名称辨字
本文图片

“古囊列巘”景点在今涵江区江口镇囊山 。 古囊为囊山雅称 , 以主峰形如古代的悬囊而得名 。 悬囊、重囊 , 前人认为指的是隐囊 , 乃坐卧具附属物 。 古人席地而坐 , 身旁没有倚靠 , 就在背后或两边扶手下置软质隐囊 , 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靠枕 。 北魏龙门石窟维摩诘像浮雕、《北齐校书图》、唐代《高逸图》等传世名作中均可见隐囊造型 。 另一说法认为山名源于唐代妙应祖师行化“使虎负囊(袋子)而归”故事(见《莆舆纪胜·囊山》) 。 囊山上山峦累叠 , 所以景点名“列巘” 。 “巘”是多义词 , 这里是小山峦的意思 。 “列巘”就是累列相连众多小山 , 组词结构一如“列嶂、列石” 。 “列巘”前人相沿成例 , 写法几乎没有变化 。 如清代著名画家杨舟所画的《莆田二十四景》彩绘册页、民国郑海珊画的《莆田廿四景》写生图册 , 现代画家许英三画的《莆田二十四景》彩绘组图 , 所题皆为“古囊列巘” 。 但今人所编的书报文章乃至景点摩崖新刻 , 却屡见“古囊峢巘”类化错字 , 且大有积非成是趋势 。 如2011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莆田二十四景》、2018年涵江区政协编印的《涵江记忆》 , 还有九峰天元岩山门后的摩崖新刻“古囊峢巘”书法以及相关篆刻作品 。 一些介绍文章甚至还特加注音云“古囊峢(lǐ)巘(yǎn)” , 这是误人子弟的 。 “峢”字同“峛” , 是个僻字 , 义为山低而长或下山道 , 从未与“巘”结合 。 笔者通过全文检索收录古籍达七亿多字的《四库全书》 , 发现“峢巘”一词为0 , 再通过全文检索收录近一亿字的古籍《四部丛刊》(包括初编、续编、三编) , “峢巘”一词的结果仍为0 , 由此可断定古代并无“峢巘”一词 。 而反观“列巘”一词 , 在古代诗文中就不罕见 。 如宋魏了翁诗句:“断潢卷夕潦 , 列巘浮帝青 。 ”元代范梈诗句:“高霞映列巘 , 宁不眷名都 。 ”明代程敏政文:“攒峰列巘 , 争奇竞秀 。 ”清乾隆诗句:“列巘余晴雪 , 遥林散曙烟 。 ”可见该景点名字“列巘”为正确 , “峢巘”为错误 。 至于还有写作“峢献”“列献”者 , 其误更不辩自明 。
三、“鐘潭噌吰”不是“鍾潭噌響”
|“莆田二十四景”部分名称辨字
本文图片

矩形色块
|“莆田二十四景”部分名称辨字
本文图片

“钟潭噌吰”景点位于今城厢区霞林社区水磨坑 。 “钟潭”之“钟”的繁体为“鐘” , 今门坊“鐘潭风景区”繁体无误 , 但摩崖石刻“鍾潭噌響”则有误 。 据明代《莆舆纪胜》载钟潭之名是因相传“古有鐘飞入” , 此“鐘”为鐘鼓之“鐘” , 而非“酒鍾”或“鍾聚”之“鍾” 。 故一些篆刻及山上“得月亭”柱联下联“鍾潭映月伴遊人”之“鍾”字皆误 。 按“钟”的繁体有两个 , 须依词义选择 。 “梅寺晨鐘”也常被人误写作“梅寺晨鍾” 。 今“夹漈草堂”景点的“草堂胜迹”匾额落款“鐘離松”也是选错繁体 , “钟离”为复姓 , 繁体应作“鍾離” 。 “噌吰”今人则多称“噌响” , 口语虽有“噌噌响”说法 , 但文言实无“噌响”用法 , 《四库全书》等古籍库全文检索“噌响”一词结果为0 。 古人咏钟潭多题为《钟潭噌吰》 , 如清初岁贡方元俞诗云:“锦亭西向是潭边 , 激石流湍响接天 。 入水古钟寻不见 , 闻声峭壁绝依然 。 ”推测“噌响”造词 , 可能源于明代陈茂烈“清冽岩泉飞玉屑 , 噌吰潭响遏歌钟”诗句 , 此二句今钟潭观音庙刻为廊柱对联 。 钟潭以瀑布著称 , 其水源出龟山 , 经朱坑注入锦亭山西南沟壑之中 。 溪水突然从一处近30米高的悬崖飞流直下 , 注入深潭 。 瀑布撞击深潭 , 发出洪钟般巨响 , 故有“噌吰”之称 。 “噌吰”是象声词 , 常用以形容钟鼓声 。 如苏轼《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 , 而大声发于水上 , 噌吰如钟鼓不绝 。 ”另外还有写作“增响”“层响”的则更为离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