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一帙文物富,华夏数风流——读《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 二 )


文物|一帙文物富,华夏数风流——读《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
本文图片

图:诅盟场面铜贮贝器
从1956年到1960年 , 云南考古队对石塞山进行了十多次的考古发掘 , 出土了同时收入本书第三册的“滇王之印”金印以及很多青铜器的“贮贝器”和“铜鼓” , 如“七牛虎耳贮贝器” 、“贡纳场面贮贝器”、 “纺织场面贮贝器”等 , 这些贮贝器是古滇国青铜器中的独有器物 , 是用来盛放海贝和珍宝的宝物箱 , 贮贝器上雕塑的祭祀、贡纳、战争、纺织等大量现实生活的场景 , 记录了古滇人生活的缩影以及滇王贵族们的权力 。
参以古代文献可以知道 , 古滇国是战国末期到西汉时期云南滇池附近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 《史记》中就有战国楚国、西汉武帝时期与滇国的交往 , 汉武帝赐以“滇王之印”的记载 。 石寨山这一大批西汉时期青铜器的出土 , 不仅为了解古滇国宗教、政治、生产生活以及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历史信息 , 也把华夏文化的大雪球向更遥远的南国滚动了一步 。
文物|一帙文物富,华夏数风流——读《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
本文图片

图:滇王之印

古代中国与海外的交通与经济文化交流 , 藉由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 , 由来已久 , 且规模渐趋扩大 。 西域开拓者经营者张骞、班超 , 西行取经的法显、玄奘、义净 , 还有唐代鉴真和尚、明代隐元和尚的东渡日本传播佛法……这些脍炙人口的人物故事早已为人们熟知 , 除此之外 , 在更加漫长而广大的时空中 , 曾发生了无数同样重要的、却已经被历史淹没了的中外交流的人与物与事 。 常言说“往事如烟” , 幸有华夏文物在 , 雪泥鸿爪 , 在有限的古代文献外 , 为后世保存和记录了那些穿越广漠流沙、冲破波涛海浪的使者们 , 用生命谱写的丰富多彩、富有传奇性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篇章 。
文物|一帙文物富,华夏数风流——读《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
本文图片

图:银壶
在这六大册书中 , 每册中有“周边少数民族”或者“中外文化交流”或者“国际关系”等篇章 , 都收入了相关的文物图片与解说文字 。 有西域与欧洲的古钱币 , 在甘肃和新疆等地的东汉墓葬中出土(第三册211页) 。 有西域与欧洲的玻璃器皿 , 如广州出土的西汉“蓝玻璃碗”、广西贵县的东汉“碧琉璃杯”、河北景县的东罗马遗物“网纹玻璃杯”(第三册290页)等 。 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铜刀铜杯银壶 , 如出土于青海大通县孙家寨的银壶 , 是三世纪叙利亚一带罗马时期制品(第三册286页);出土于山西大同的北魏镏金镶嵌高足铜杯 , 明显具有西亚风格(第三册288页) 。 这些文物都默默记录了两汉魏晋时期沿着丝绸之路 , 华夏与西域、与更为遥远的欧洲地区的人员往来与物质交流 。
文物|一帙文物富,华夏数风流——读《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
本文图片

图:碧琉璃杯
细说一尊 “牙雕骑象菩萨像” , 是甘肃榆林石窟的传世珍品 , 用整块象牙雕成 , 像对折的宣传册一样可以开合 。 合起来是一尊持塔骑象的菩萨像 , 分开来左右两面各有25个区格 , 分格连续雕刻了释迦牟尼本生故事 , 总计有人像、车马、塔等近300个具体细微的造型 。 关于这件作品 , 专家推论为:“整件造像构思巧妙 , 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 。 从人物、动物造型及佛塔等建筑物形制看 , 应是古印度佛教造像 。 从艺术风格看 , 疑为公元3、4世纪物品 。 唐代有许多中国僧人西行印度求法 , 这件造像可能是他们带回中国供养而转存于榆林窟的 。 ”(第四册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