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一帙文物富,华夏数风流——读《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


华夏 , 原指上古生存在中原地区的中国人 , 他们走出蒙昧时代 , 凝聚为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民族 。
这个民族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 , 繁衍发展并融汇周边各部落、民族与文化 , 逐渐形成统一的帝国疆域与统一的帝国文化 。 在此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 华夏一词也超越中原民族的最初含义 , 而成为古代中国大地上国家领土和全体人民的总称 。 今天我们说到华夏这个概念 , 从内涵上 , 应该包括了这个国家和民族过往历史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合 。
文物|一帙文物富,华夏数风流——读《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
本文图片

在这个意义上说 ,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撰、朝华出版社出版的六卷精装本《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可以解题为:一部中国通史 , 就是华夏民族不断发展壮大 , 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路;一部中国通史 , 也是中原文化不断与周边文化交流碰撞、有容乃大 , 融汇成今天中华文化的发展之路 。 这套装帧典雅、印刷华美的“华夏文物账” , 可以让你一帙在案 , 跟随一册册图文穿越千万年 , 在一件件文物珍品或精美或古拙、或端庄或俏皮的呈现中 , 享受历史与艺术的双重视觉盛宴 , 一一细数悠悠华夏文化发展史上的无数风流蕴藉 。
文物|一帙文物富,华夏数风流——读《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
本文图片

书中内容十分丰富 , 本文仅从“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角度 , 对华夏文化确立与发展过程中的源与流 , 内与外 , 作一点介绍与评析 , 就教大方之家 。

众所周知 , 商代青铜器文明臻于美善 , 高度发达 , 但我们不能忽略 , 在今天所见的代表性商代青铜器中 , 不仅仅有中原商王朝的后母戊鼎、偶方彝、青铜编钟等代表性器物 , 还包括了同时期北方肃慎、狄戎 , 东方东夷、淮夷 , 东南方吴越 , 西南方蜀等东西南北各地方的各具特色的、精美的青铜器 。
文物|一帙文物富,华夏数风流——读《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
本文图片

图:后母戊鼎
以第二册中“夏至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为例 , 就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青铜器 。 如出土于内蒙古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铜鼎”(BC2000-1500) , 具有商代早期铜鼎的特点 , 说明了北方民族很早就与中原青铜器文明有了交流 。 内蒙古出土、约为商朝的“铃首铜刀” , 铸造精良 , 证明了其既与中原青铜冶炼技术有交流融汇 , 又发展出了游牧民族自己的特色需求 , 这把带有镂空球状响铃的、不长的精品“铜刀” , 适合骑马民族个人携带 , 用来割切兽肉 。 又如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商中晚期“四羊方尊” ,属于当时的“三苗”地区所产 , 被誉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器典范” , 列名“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 。
出土于安徽阜南的商代“龙虎铜尊” , 是属于一个叫“淮夷”的古老部族所出 , 纹饰明显具有地域特色 , 也堪称精品 。 更远的还有出土于广西、湖南等地 , 属于古越国的商朝“象纹铜铙”、春秋时期的“鼍龙纹提梁卣” , 鼍龙是扬子鳄 , 与象一样 , 都是具有鲜明南方湿地地方特色的青铜器 。
文物|一帙文物富,华夏数风流——读《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
本文图片

图:四羊方尊
这些青铜器的遍地开花 , 不正是中原“华夏”文化早期发展的足迹 , 一步步由内而外向四方扩展的印记吗?
下及战国秦汉 , 再具体说一件有意思的青铜器 。 是1956年发现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石寨山遗址的西汉“诅盟场面铜贮贝器” , 书上说明“此器出土时器内贮贝300余枚 , 上铸圆雕立体人物127人 , 以干栏式建筑上的人物活动为中心 , 表现了滇王杀祭诅盟的典礼场面 。 ”(第三册 , 1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