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从殷墟考古发现可知 , 商代晚期的文字已是一种经历了较长时间发展、较为成熟的文字符号体系;按照载体不同 , 可分为铸于青铜器上的金文、刻于龟甲上的甲骨文、刻画或书写在陶器上的陶文、刻写在玉石上的文字以及用毛笔书写在简牍上的墨书等 。
【青铜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本文图片

其中 , 金文字数较少 , 多为图形组合文 , 笔画浑厚;甲骨文数量最多 , 字体已有简化现象 , 符号化程度高 , 主要用于记录占卜内容;陶文内容丰富 , 包括数字、方位、人名、族名、方国名、干支、画卦等 , 线条简练 , 其发现显示了早商甚至更早阶段陶器上与之相同的部分刻画符号也是文字的可能性 , 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早于夏商时期的陶器符号提供了线索 。
文字起源一直以来都是早期文明研究的热点 , 是探讨文明社会的重要观察点 。 近年来 , 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刊布 , 金文和甲骨文认知体系逐渐完善 , 学界对殷墟时期不同载体文字关系与功能的观点亦日益更新 。
例如 , 长期以来商代的图形文字多被视为文字画 , 是汉字初期阶段的表现 。 高明认为 , 这些文字就是普通的古体汉字 , 只是字体上较一般文字端正古朴 。 裘锡圭进一步阐明甲骨文是商代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 , 是日常使用的简便字体;而金文则是当时的正体字 , 是在郑重场合使用的字体;继而推论商代的甲骨文、金文绝非中国汉字的起始形态 , 其成熟的造型和笔法展示出中国文字至此已走过了一段漫长历程 。
人们常根据用途为文字选择不同的载体 。 《墨子?·?明鬼》里说:“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 , 故书之竹帛 , 传遗后世子孙 。 咸恐其腐蠹绝灭 , 后世子孙不得而记 , 故琢之盘盂 , 镂之金石以重之 。 ”古人很清楚 , 金石之固远胜竹帛 。 商周常称为“青铜时代” 。 在这一时期 , 文字是人类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 青铜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 , 尤其是用于祭祀的钟鼎礼器 , 它们为君王、贵族专有 。
青铜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本文图片

商代和西周早期青铜器上的铭文通常铸在内壁 , 若不仔细查检便无法看见 , 这说明它们与装饰没什么关系 , 而是为了不朽的纪念 。 西周青铜器的铭文常常以“子孙永宝用”作为结语 , 这可不是一句套话 , 它实实在在地表达了对器物永久留传 , 子孙世代铭记祖先功德与荣耀的期望 。
利簋是西周武王时期的一件青铜器 , 上圆下方的形制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古老观念 。 簋是古代食器 , 不过利簋应该是一件礼器 , 而不是日常用具 。 簋腹内底铸有4行33字铭文 , 记载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 铭文的大致意思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 , 取得胜利后论功行赏 , 一位名叫利的臣子获得了铜、锡等金属的赏赐 , 利就铸了这件青铜器以记功并祭奠祖先 。 利大概不会亲自铸造这件器皿 , 他只是委托人或组织者 。
真正参与铸造的是工匠 , 不过他们身份低微 , 青铜器上不会记载他们的名字 。 利簋上的铭文字体扁长 , 字迹稳健质朴 。 将它与商代的宰甫卣上的铭文比较 , 会发现西周早期的金文保留着商代的遗风 , 字体首尾尖、中间粗 。 这表明西周的统治者将商代的文化工具继承了下来 , 武王在很短的时间内推翻了纣王的统治 , 但书法风格的消化与演变还需要经过更长时间 。
在西周的青铜器中还有一件记录战功的作品——虢季子白盘 。 青铜盘造型奇特雄伟 , 酷似一口大浴缸 。 四壁各有一对兽首 , 口中衔环 。 四足为矩形 , 口沿下部饰窃曲纹 , 腹部饰波曲纹 。 虢季子白盘于清代出土 , 几经易手 , 一度被当作马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