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特|计较OKR、主动站队、给领导“画饼”,我在大厂变成卷王( 三 )


把注意力从一不满意就换工作 , 转移到真正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 一系列动作下来 , 王锵觉得自己反而不焦虑了 , “把自己武装起来 , 就不会害怕未知” 。
另一名最近升职加薪的某互联网大厂中层告诉深燃 , 之所以没有遇到裁员危机 , 首先得益于他形成了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 “基于行业去思考和观察获取的信息 , 而不是基于公司层面 。 ”
他会向在公司做出成绩的人学习 , “甚至会把我直属老板想问题、做事情的逻辑和习惯 , 记下来 , 设想自己处在那个位置上 , 该怎么做决策 , 推动自己‘有样学样’ 。 自己不是天赋异禀 , 那就先把别人的抄过来 , 内化了再发展出自己的方式 。 ”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 , 从结果来看 , 不得不内卷时 , 做结构化的努力 , 比线性的努力更有价值 。 即从行业运行、公司运行、业务线运行的角度思考问题 , 为公司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 比单一的思考手中的工作 , 只在某一环节使力 , 更有机会创造价值 。
到底怎样才是解法?一系列内卷现象背后 , 是深切的职场焦虑 。
综合与几位咨询师的交流来看 , 北上广深职场人士更易陷入职场焦虑 , 薪资2万元以下较基础的专员岗 , 和薪资高达5万元以上的管理岗 , 焦虑的并不多 。 焦虑更集中在月薪在2万元到5万元之间的职场人士 。 而从年龄维度来看 , 心理咨询师宏桑表示 , 刚毕业踏入社会的学生 , 与在35岁前后的职场人士 , 更加焦虑 。
在做职业规划时 , 七哥会给对方划定底线 , “告诉他这就是你现在最坏的结果” , 他表示 , 其实知道最坏的结果后 , 人们的心里反而开始平静 。
心理咨询师朱晓辉对深燃表示 , 当下人们容易进入“隧道视野” , 即在有限的视野里 , 认为自己只有这么做 , 才能获得生存的资源 , 这时内卷就容易发生 。
这种内卷背后 , 还伴随着年龄焦虑和价值维度单一的问题 。
首先是年龄焦虑 。 舆论中常提到的35岁职业瓶颈 , 在他看来更像是一种自我暗示 。 “我们的人生中 , 有多次自我意识的觉醒” , 他介绍 , 在心理学的理论中 , 有一次觉醒发生在40岁-50岁 , 现在 , 人们更关注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 “反而失去了这个年龄赋予我们的独特权力” 。
其次 , 更重要的是价值维度的单一 。 “价值可以分为现实价值、感受价值和角色价值 , 现实价值即开什么车 , 住什么房;感受价值 , 比如一些娱乐节目带来的情绪感受;角色价值 , 除了职场人的角色 , 他们还是孩子、是父母 , 或是一个可靠的伴侣 。 这每一样都重要” 。

尤其是角色价值 , 能让人们意识到即便是失去了薪酬不菲的工作 , 生活也不会因此而停止 , “无论是作为优秀的父亲 , 还是陪伴伴侣 , 同样都是有价值的” 。
而如果人们只在乎现实价值 , 内卷与焦虑就会更严重 。
在一些人眼中 , 好的生活就是买奢侈品、坐豪车、工作比别人好 , 事实上 , “如果生活更丰富多彩一些 , 比如去学画画 , 或是去参与被冬奥会带动的冰雪运动 , 这时候就会发现 , 内卷没有那么严重” , 朱晓辉表示 。
宏桑告诉深燃 ,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认知 , 任何情绪都有意义 。 焦虑是提醒自己要更好的为未来做决策 , 首先要接纳这种情绪 。 其次 , 他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 在外部环境不可控的情况下 , 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可控的事 , “比如面试结果未知 , 但作息、饮食、运动可控” , 有了这种可控感 , 能更容易平静 。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一个情节 , 清华学生吴岭澜因为理科挂科陷入失落 , 校长梅贻琦找他谈话 , 问他文科这么好 , 当初为什么非要学实科 。 吴岭澜说 , 因为成绩最好的学生都学实科 。 梅贻琦告诉他:“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 , 有一种麻木的踏实 , 但丧失了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