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节|亦悲亦喜说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 ”这首耳熟能详的唐诗 , 将清明时令和市井民俗清晰而生动地勾勒出来 。 妙在将温馨的春色、惆怅的心境和对生活的向往融为一体 。
清明 , 既是节气 , 又是重要的传统节日 。 在这一天 , 人们慎终追远 , 感念思源 , 扫墓上坟 , 祭祀祖先;亲近自然 , 踏青郊游 , 愉悦身心;游艺健身 , 荡秋千 , 放风筝 , 清除邪晦;门前插柳 , 祈福禳灾;应节食物是青团和鸡蛋;还不忘农事 , 清明前后 , 种瓜种豆种棉花 。 此外 , 在清明节礼俗传承中 , 又与寒食节合体 , 融入了禁火、吃冷食和祭祀先贤等民俗事象;并通过晋文公祭拜介子推的民间传说 , 来寄托枯木逢春、好运延绵、泽被后世的美好祝愿 。 由于民俗力量的推动 , 把两个临近的传统节日“合二为一”了 。
如今 , 随着时代发展 , 清明礼俗也在不断变异 , 传统民俗中的娱乐内容基本被弱化 。 古人创造出的清明文化 , 丰富多彩且情趣盎然——既有追思亲情的悲伤 , 又有享受当下的喜乐 。 我们不妨强化中华优秀价值观、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觉 , 使清明节礼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