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台北故宫“笔墨见真章”:呈现范成大董其昌墨迹

澎湃新闻获悉 , 台北故宫博物院数月轮换一次的专题陈列“笔墨见真章——故宫博物院书法导赏”昨日更换展件 。 新一期“笔墨见真章”展出于右任藏著名“鸳鸯七志”之一的北魏《穆玉容墓志铭》 , 宋代吴说《上问堂上帖》、宋代范成大《荔酥帖》、明代董其昌《仿欧阳询千文》等古代书法珍品 , 揭示历代书法发展的历史脉络 。 本次展期持续至7月5日 。
秦汉时代是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 , 一方面三代以来古文大篆书写、铭刻分歧的现象 , 归于统一 , 产生标准书体小篆;另方面春秋战国时代萌芽的新兴书体隶书 , 也在此际从篆书简省蜕化成熟 , 发展为汉代通行的书体 。 由于时代潮流趋向简便快捷 , 隶书又持续蜕变分化 , 遂有草书、行书和楷书的形成 。 书体递变原非朝夕立就 , 因此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 , 过渡型书风以及各体参杂的混合书风时而可见 , 显示书体蜕变迁延岁月 , 方能在结构和笔法上建立自己的规律 。
隋唐时代是另一个关键时期 , 政治统一带来南北各地书风会流 , 笔法发展臻于完备 , 从此楷书成为历代通行的书体 。 入宋以后 , 为保存前贤书法长远流传 , 刻帖日渐盛行 。 但是宋人并不以继承传统为足 , 书法取向表现个人情性、得其天趣 。
元代继起 , 转而提倡复古 , 晋唐书法传统得以延续 。 然而 , 不受传统束缚的意念也活跃起来 , 至明代浮现纵横跳脱的气息 。 明人书法面貌至为纷杂 , 行草书尤其活泼自由 , 适与当时依循传统法度者形成对比 。 其间突显个性自成一格的书家 , 也走出实现自己的路径 , 不为时代潮流所吞没 。
清代以降 , 三代秦汉古文篆隶陆续出土 , 堪称是得天独厚 。 在务实的学术风气影响之下 , 清人摩挲碑版 , 从而与刻帖相互为用 , 书法发展的视野得以串联古今 , 终能在篆书、隶书两方面汲古创新 , 引领新方向 。
北魏 穆玉容墓志铭
此志刻于519年 , 记北魏皇族元珽(494-526)妻穆玉容(493-519)家世与才德 。 1922年在洛阳南陈庄附近出土 , 是著名“鸳鸯七志”之一 , 现藏西安碑林 。
“鸳鸯七志”是北魏时期7对元氏家族夫妻的墓志 , “元”姓就是拓跋姓 , 是鲜卑族的后代 。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王朝 , 公元386年建国 , 557年终结 。 它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 。 这七对“鸳鸯”分别是北魏时期穆亮及妻魏太妃墓志、元遥及妻梁氏墓志、元珽及妻穆玉容墓志、元谭及妻司马氏墓志、元诱及妻冯氏墓志、丘哲及妻鲜于仲儿墓志和元鉴及妻吐谷浑氏墓志 。 北魏后期迁都洛阳 , 皇族都埋在了那里 。 7对夫妻去世后随墓志都埋在河南邙山 。 后来墓志被盗 , 在民国初年又被于右任先生收集 , 并捐赠西安碑林 。
【北魏|台北故宫“笔墨见真章”:呈现范成大董其昌墨迹】“死生契阔 , 与子成说 。 执子之手 , 与子偕老 。 ”这些墓志均刻于公元500年左右 , 虽历经1400余年 , 但志文中的一言一字 , 均记载着墓主人“生死契阔”的爱情故事、举案齐眉的甜蜜 。
元珽及其妻子穆玉容志文中这样记载 , 元珽(493-526)是北魏景穆皇帝之孙 , 穆玉容(483-519)自幼聪慧机敏 , 元珽之父非常欣赏穆氏家族的忠孝 , 也慕名穆玉容的美名 , 虽然她比元珽大10岁 , 但仍然向穆家求婚 。 穆玉容嫁给元珽后 , 遵守礼德 , “家富绢谐之欢 , 亲无嫌怨之责”“奉上崇敬 , 接下俞温” , 二人感情甚睦 。 《穆玉容墓志铭》通篇字形略扁 , 横画向右上斜抬 , 钩常作斜三角或镰刀形 。 撇、捺开张 , 姿态如鸟展双翼 , 有昂扬感 。 各种线条的头尾多用方折、出锋的笔法 , 有稜有角 , 中段又加入南朝圆转的笔法 , 有优美的腰线 , 兼具刚强、婉转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