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正乙祠戏楼大门前 。本报采访人员 郑娜摄
文章图片
正乙祠戏楼的二层戏台 。正乙祠戏楼供图
文章图片
北方昆曲剧院演员演绎《牡丹亭》 。新华社采访人员 金良快摄
在北京,若要体验京味文化,首选前门 。前门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历史遗迹、文物众多,其中就包括诸多会馆旧址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现存会馆建筑57座,列入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1座 。
如何更好地利用会馆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2021年下半年,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着眼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聚焦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 。在北京市委宣传部部署下,一些会馆先行先试,持续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 。近日,采访人员走进修缮一新的会馆正乙祠,探访被称作“中国戏楼活化石”的正乙祠戏楼经过改造后将如何展露新颜 。
“中国戏楼活化石”焕新颜
从车水马龙的前门大街往南走,不一会儿便到了西河沿街 。在这条东西走向、千余米的长街上,自清代至民国期间,曾经分布着众多银号、银行等早期金融业机构,至今留有数处中国早期金融业的实物遗存 。正乙祠便是其中之一 。
走进正乙祠,入口的广亮大门气派而雅致,东西两侧墙面上是新绘的古画,一侧画着戏曲生旦净末丑的脸谱,一侧绘有《韩熙载夜宴图》管乐合奏的场景,吹着笛箫的五名女子横坐一排,一名打板的男子端坐在旁 。一笔一墨勾勒着这座建筑的历史与当下 。
正乙祠也称“银号会馆”,原为明代古寺庙,清康熙初年由浙江银号商人集资,建立祠堂馆舍,供奉正乙玄坛老祖(即赵公明),通称“财神爷” 。在这个坐南朝北的小院里,藏着一座二层戏楼 。戏楼尺度不大,布局紧凑,装饰讲究,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无损的纯木质戏楼,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室内剧场,被称作“中国戏楼活化石”,有着不可复制的独特文化地位 。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老戏楼,正乙祠曾经见证了京剧的兴起与发展,“命运不济”时也曾沦为仓库、兵营、煤铺、招待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重新恢复戏楼本貌 。2018年12月31日,在结束最后一场演出后,正乙祠关门谢客 。此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经过深入调研后决定,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 。
“北方昆曲剧院对正乙祠戏楼的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协调推进对正乙祠的加固、重装工作,组织多方力量研讨探索如何用好、用活这座殿堂级的文化‘活化石’ 。”北方昆曲剧院党总支书记孙明磊说 。
据介绍,此次重修自去年启动,按照古建“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要求,对小院进行了彩画补彩和重新粉饰 。旧时,会馆院落中都会留出白色的装饰墙,画师在上面绘出吉祥图案,彰显会馆地位 。现在,“柿柿如意”“花开富贵”“松鹤延年”等装饰画都已重绘完毕 。走进游廊,好似入画,百年清音雅乐犹如在耳 。
与院落里清晰可见的变化相比,戏楼里的改造则隐藏着更多看不见的“秘密” 。北方昆曲剧院青年导演、正乙祠戏楼经理张鹏告诉采访人员,戏楼内部首先对光源做了重新布局 。此前,舞台灯光主要集中在大厅的主梁上,存在安全隐患,现在将其挪至面对舞台的三面空间里,不仅更安全,也更富于变化 。在戏台、廊柱、台阶、包厢等处则安装了LED冷光源,这些光源是可感的,便于观众登楼和演员下台互动 。
- 观众|“会馆有戏”沉浸式体验京剧艺术
- 梅兰芳纪念馆|沉浸式体验国粹 京城民众故居“遇见梅兰芳”
- 会馆|“会馆有戏”首场“遇见”梅兰芳
- 修缮|修缮进行时!北京湖广会馆年底变身全域性活态博物馆
- 昆曲|李鑫艺昆曲专场上演,一场看尽“忠义三生”
- |“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最好的人生,是玩到极致
- |“京城大玩家”王世襄:捡过大便宜,是一个清朝紫檀案子,80元
- 老北京|早年间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进了北京城
- 演艺新空间|老会馆新酒吧都有戏!北京演艺新空间开辟产业新赛道
- 民族|广西山歌“传”京城 热情讴歌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