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早年间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进了北京城

老北京|早年间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进了北京城
文章图片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技艺——巧夺天工》,杨建业 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
过了永定门和天坛,就是天桥了 。这一片是昔日京城中烟火气息最浓的地区 。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在这里呈现得最为丰富 。
虽然叫市场,但没有人给天桥市场正经八百地划过界 。在人们的印象中,从天坛、先农坛往北,从珠市口往南,从香厂路往东,从金鱼池往西,这其中的地皮上发生的事都可以算是天桥市场里面的 。这里行业众多,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
1930年的《北平日报》上报道,天桥市场的店铺和摊贩有700多个,店铺有饭馆、茶馆、戏馆、落子馆、照相馆、命相馆、杂货铺、钟表铺、镜柜铺、估衣铺等,小摊有旧书摊、算卦摊、杂货摊、布摊、鞋摊,还有小吃摊等 。小吃摊的品种更多了,有豆汁、油条、炸糕、灌肠、爆肚、切糕、豆腐脑等 。此外还有摔跤场、杂技场、变戏法场等 。老北京城里的生活百态,在天桥几乎都可以看到 。北京城里的声音,在这里聚集得也最多 。
吆喝,既要有规矩,
又要有艺术性
讲这里的故事,咱们先从声音开始 。很多外面来的人从永定门进了城,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进了北京城了 。
北京城里有两种声音很是独特,一个是天空中的鸽哨声,再一个就是胡同小巷里的叫卖声 。在天桥这个地方,那些在胡同街巷里响起的老北京叫卖声,这里几乎都能听到,甚至更多 。
在申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专家给老北京叫卖下了个定义:老北京叫卖是因北京城市地理特点而产生的一种口头民俗文化事象 。特别是北京南城的百姓生活,给老北京的叫卖提供了存在的土壤,从而在很多年间,老北京的叫卖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并流传下来 。
自元朝开始,北京城就以胡同、街巷布局 。北城官宦、富贵人家集中,高宅大院较多 。出正阳门外的南城,是明朝在内城之外加筑城墙后围起来的 。清朝时期,这里虽也有很多汉人官宅及外省会所,但胡同、街巷的布局就不如北城规整 。城南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很多,为了更好地推销货物,叫卖的声音也就更多、更响亮、更有韵味 。走在街上的商贩们,无论是挎篮的、挑担的,还是推车的,都会为自己出售的商品吆喝 。叫卖算是那个年代最经济、最通俗、最实用的广告了 。
被称为“京城叫卖大王”的臧鸿自述老北京叫卖的特点时曾说过:“吆喝,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艺术性,瞎喊不行 。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太太、小姐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在闹市上吆喝,讲究音短、甜脆、响亮,让人听起来干净利落,一听就想买 。”
都说卖什么就吆喝什么,这话没错 。老北京叫卖一般句子都比较简单,内容也很直白,但如果不是卖货人,不相干的旁人要想学,一时半会儿还真吆喝不出那个味道 。
老北京叫卖,
小商小贩们独有的一种技能
关于老北京叫卖,书籍中有过一些记载 。
明代史玄的《旧京遗事》中记有:“京城五月,辐凑佳蔬名果,随声唱卖,听唱一声而辨其何物品者,何人担市也 。”清代蔡省吾编辑的《金台杂俎》一书中,专门辑录《一岁货声》一卷,收集了当时北京街市上小贩的种种吆喝 。
老北京|早年间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进了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