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影寒冬之下,票房靠“主旋律”能撑住场吗?( 三 )


还是在2019年 , 一部《流浪地球》在“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思路旁边 , 又独辟蹊径地实现了“类型电影主旋律化”的一次成功进阶 。 电影改编自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的同名小说 , 讲述了一个人类带着地球逃离即将毁灭的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 作为中国的首部科幻巨制 , 该片不仅登上了影史票房榜第五名 , 也引发了外媒的极大关注 。 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 , 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 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则评论道:“拯救地球不只是美国一家的事了 , 这次是中国人在危急关头带领全世界参与救援行动 。 ”随后 , 国家电影局为《流浪地球》举办了研讨会 , 局长王晓晖作出“诠释了中国传统价值和当代价值 , 宣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为战胜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提供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方案”的高度评价 。 次日的《人民日报》第16版以整版规模对研讨会进行摘编 , 另在第12版刊载文章 , 称赞该片不仅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 , 更是中国电影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 , 充分体现出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 。
中国的主旋律大片时代已经全面展开 , 正如彼时刚刚参与过《我和我的祖国》的导演文牧野在一次采访中所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 , 下一个十年的主题很有可能是爱国主义电影 。 ”不久前 , 当他带着新片《奇迹·笨小孩》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 , 再次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该拍的东西 。 ”也正基于此 , 在这场随疫情降临的电影寒冬里 , 主旋律电影才在一片萧索中顺理成章地显现出一点对市场的支撑力 。
政策引导、商业选择
与社会情绪的共振
“我相信主旋律商业片未来会变成一个主流的选择 。 ”杨薇薇是一位入行多年的编剧 , 参与过《误杀》《赤狐书生》等电影创作 , 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眼下不少电影公司都有参与主旋律项目的规划:“因为这两年出现了很多主旋律的类型片 , 很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 所以很多公司会倾向也更愿意投入进来 。 ”
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自然结果 , 也是已被事实验证过的有效路径 。 比如 , 当初《战狼》的投资只有2700万 , 中途还有投资方临时撤资 , 但5.46亿的票房成绩让资本嗅到了商机 , 当吴京决定拍摄续集时 , 投资主动找上门来 , 最终《战狼2》在21家公司的合作之下 , 预算翻了5倍 , 牵头发行的北京文化更是一战成名 , 迅速崛起 。
在资本出现收缩时 , 这种“有的放矢”不失为一种稳妥的选择 。 据杨薇薇介绍 , 大约从2018年开始 , 中国电影就开始进入了一个“退烧”阶段:“影视行业井喷式发展的时期 , 大量热钱进入 , 那个时候新成立的公司、新的项目是翻倍级的增长 。 之后跟金融市场的清理等等相关 , 热钱逐渐退去 , 很多项目从前期筹备就会非常谨慎 , 还有一些项目面临暂停或者重新考察 , 这样的状态非常普遍 。 ”疫情的暴发显然极大地加剧了这一趋势 , 一方面整体的经济损伤最终必然分摊到包括电影在内的各行各业 , 另一方面 , 剧组因为配合防疫要求而随时面临的管控和停顿 , 无形中增加了不必要的开支 , 影院的关闭也给投资回笼设置了障碍 。 面对《中国新闻周刊》 , 制片人方励甚至直言:“毫无疑问 , 现在一定是一个商业投资非常糟糕的季节 。 投资的风险变得很大 , 投资的时候顾虑更多 , 对一些投资人来讲 , 可能就不会再回来了 。 ”
就这层意义而言 , 2020年以来的寒冬中 , 主旋律电影的不断涌现既是该题材在此前市场化探索基础上的延续 , 也是严峻形势下的一种权衡之举 。 更何况 , 由于题材性质 , 主旋律项目还有可能在各个环节享受到特别支持 。 “一定要看到政府的推动、扶持 , 大量的开绿灯给资源 , 这是一个有利的地方 。 ”方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