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影寒冬之下,票房靠“主旋律”能撑住场吗?

主旋律“进阶”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人员/徐鹏远
去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 , “主旋律电影”成为了被频繁提及的热门词汇 , 就连金爵电影论坛的日程中 , 也专门安排了一场以“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探索”为主题的讨论 。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 , 上影节一直被视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晴雨表 。 因此 , 这届影展对主旋律的高度关注 , 一定程度上表露着行业对于自身发展进路的某种共识 , 或者至少是对现实境况的一次及时反映与总结 。
2020年 , 全球电影产业都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 据年末发布的《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0)》预计 , 全球影院票房需要五年时间才有望恢复至2019年的市场规模 。 中国电影当然也无可幸免 , 经历过179天的院线停摆 , 2020年的全部票房仅203.14亿 , 直接回落到了2013年前的水平 。 但不幸之中也有奇迹 。 同样在这一年 , 中国电影凭借《八佰》首次登顶全球票房宝座 , 其中仅《八佰》《我和我的家乡》《金刚川》三部作品就贡献了近35%的份额 , 《八佰》更是以31.11亿元的成绩成为了全球年度票房冠军 。
这一势态在随后依然延续着 。 2021年 , 中国电影蝉联全球票房第一 , 超过10亿的11部影片中 , 有4部是主旋律作品 , 《长津湖》57.75亿的票房还打破了32项影史纪录 。 进入2022年 , 元旦和春节两个重点档期 , 《穿过寒冬拥抱你》和《长津湖之水门桥》以明显的优势成为各自档期的领跑者;3月以来 , 对新一轮奥密克戎疫情的防控让电影市场再次跌入冰点 , 全国一半以上的影院暂停营业 , 仅有3部影片的票房超过1亿——排片比例逐渐下调的《长津湖之水门桥》仍然稳居首位 。
【全球|电影寒冬之下,票房靠“主旋律”能撑住场吗?】在电影产业元气大伤的至暗时刻 , 主旋律作品不仅以出众的市场结果证明了其强大的号召力 , 更挽住了属于中国电影的一线生机 。 在这个意义上 , 那场上影节论坛中关于“主旋律电影就是新主流电影”的讨论 , 远未结束 。
主旋律电影的进阶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 , 主旋律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 。 1949年后 , 中国电影承载了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重要功能 , 同时在“统购包销”的管理政策和经营模式下 , 全面呈现着浓重的“主旋律”性质 。 改革开放以后 , 中国电影开始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滑坡 , 于是各大制片厂纷纷转向所谓的“娱乐片” , 到80年代中期 , “娱乐片”产量已超过当时年均总产量的50% 。 鉴于此 , 1987年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 , 明确提出了“突出重点、坚持多样”、坚持“文艺的主旋律”的要求 , 这一精神随后被总结为 “突出主旋律 , 坚持多样化” , 并最终在1990年正式成为新时期电影创作指导方针 。 90年代 , 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 主旋律创作也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和强调 。
但正因如此 , 主旋律的概念也长期处于一种刻板的状态 。 事实上 , 主旋律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 。 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就认为 , 主旋律至少可以有三种理解:“一种理解是 , 主旋律是带有价值导向和思想导向的这样一种电影;另一种指向是 , 它是携带着真善美正能量大制作的电影;第三种就是只突出价值宣传 , 所谓正能量、制作规模不在它的考量范围之内 。 ”而从主旋律提出的具体背景来看 , 也只是与“娱乐片”相对应的一种导向 , 并不涉及明确的题材范围和创作模式 。 然而由于固有认知的影响 , 大众层面对主旋律的理解往往直接指向革命历史题材 , 就连行业内部 , 也在一段时间里习惯性地将其与献礼片、任务片画等号 。 尤其从1994年起 , 进口分账片对国产电影持续造成的压力和影响 , 更让主旋律在初步形成的电影消费中 , 走向了“非市场化”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