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征密电:新题材与新书写( 二 )


鲜为人知的是 , 红军对敌军的密码破译工作 , 并非始于长征 , 而是始于二次反围剿 , “密码之父”曾希圣短时间内组建了一支精明强干的密电队伍 , 且很快在技术上达到当时中国军事密码破译的巅峰 。 可以这么讲 , 如果说红军长征是夜中向前跋涉 , 那么中革军委二局是“灯笼” , 是红军走向胜利的有力撒手锏 。 一般来讲 , 对于情报战题材的小说创作 , 很容易陷入各种技术的繁复表述 , 从而让作品显得头绪不清 , 主题弱化 。 但《乌江引》则没有出现类似的问题 , 没有因为讲述的是密码破译的技术工作 , 就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智慧和战略决策还原成纯技术 , 而是巧妙地处理了密电破译和战略决策的关系 , 在不可辩驳的历史真实中展现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智慧和胆略 。
有关红军长征情报战的长篇小说作品 , 在《乌江引》出版之前 , 文坛是一片空白 。 而这部小说的问世 , 填补了这一题材的真空 。 作为第一部以中革军委二局为书写对象的长篇小说 ,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 小说具备揭秘历史、发掘以“破译三杰”为代表的无名英雄功业的价值 。 正是小说基于真实史料为底色、用文学的方式进行表述 , 使得这部小说不仅新意不断、意蕴丰满 , 也是对伟大长征精神的深情礼赞 。
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 其小说之名是颇为讲究的 , 《乌江引》就是如此 。 这部小说的“引” , 本身就有“弓”字的象形 , 弓有弓背和弓弦 。 红军主力南渡乌江之后又折道云南 , 北渡金沙江 , 走的是“弓背路”(曲线) 。 当时 , 红军中某些高级指挥员 , 不知毛泽东和军委领导们如此决策的依据 , 就是由于军委二局破译的敌军情报 , 他们主张走“弓弦路”(直线) 。 因此 , “引”字是长征路线图的形象呈现 。
以往书写情报、破译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 , 往往强调“隐”和“密” , 使得小说氛围扑朔迷离 , 有时让读者不知所云 。 但《乌江引》站在正史的正面 , 展现的是红军队伍的智慧与力量 。 难能可贵的是 , 这部小说还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 无形地呈现在字里行间 , 妥善处理好了虚构和非虚构的关系 。 正因为如此 , 这部小说既有一泻千里的气势 , 又有千回百转的情节 ,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 《乌江引》是当前长征主题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
陈华文
【历史|长征密电:新题材与新书写】【编辑: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