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历史的足音——读肖仁福先生新作《阳光之下》有感

无论多么久远的历史 , 曾经都是现实 。 不管多么喧嚣的现实 , 都终将被称作为历史 。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 , 不是每一次记载都会留下深刻印记 , 绝大多数都将像烈日下的水珠 , 瞬间汽化然后无影无踪 。
近读肖仁福先生以纪检监察人员为主角、以纪委监委一线审查调查工作为主线的重大现实题材小说《阳光之下》 , 给人一种很明显的感觉 , 感到作者犹如一位冷静而沉默的看客 , 站在千变万化的时代光影面前 , 把鲜活的现实扔进历史的长河中 , 反复荡涤并彼此融合 。
|书评丨历史的足音——读肖仁福先生新作《阳光之下》有感
本文图片

一部作品 , 如果能将需要表述的人和事 , 依傍在历史的肩膀上去叙说 , 将作品的主题 , 设定在有可能成为历史的背景中去预演 , 那么从它出生落地的一刻起 , 就注定不会是那颗烈日下的水珠 。
《阳光之下》这部作品 , 就是从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 在喧嚣的尘世里 , 敏锐地筛选出一个具有时代特质的音符 , 如同俯身于茫茫荒漠之中 , 拾起远行者踏上大地的足音 , 然后用历史的若隐若现的传承 , 将这些足音连串成高亢低沉而又悠扬短促的乐谱 , 带到未来的世间 , 让后人时常拔响 , 使其散发余音 。
《阳光之下》立足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现实 , 从对“留置点”这个特定场所的描写起笔 , 精准切入监察机制体制改革这个重大事件 。
【|书评丨历史的足音——读肖仁福先生新作《阳光之下》有感】多年以后 , 当有人回眸中华民族的恢宏历史画卷 , 有人评价这场发生在世界上最大政党身上力度空前的自我革命时 , 从这部作品里 , 可以感受到深海鲸鱼剥离藤壶时的痛楚 , 可以听得见壮士断腕和刮骨疗毒的落刀声 , 无论是对作品本身还是作者本人 , 这都是一份初心使命 , 也是一种历史担当 。
作品抓住监察体制改革后“留置第一案”这个特殊案例 , 立足细微处 , 呈现了作品的张力 。 这种张力 , 不仅是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 , 重在展示纪检监察队伍既要清除害群之马 , 又要治病救人 , 还要惩前毖后的立体图 。 这种张力 , 不仅是描述一时一事 , 重在记述我们党在前进的道路上 , 既要接受人民监督 , 更要进行自我革命 , 始终保持纯洁性先进性要求的立体图 。
因此 , 作者没有把腐败与反腐斗争描绘成警察抓坏人那样黑白分明的两派对立 , 而是用寥寥数语就了结此案并以此为引 , 让作品所要表现的复杂较量中 , 所有的关键人事、关联人物悉数登场 。
这种直击现实的文风 , 让各个层次的读者都有一种阅读的欲望 , 因为那些人和事 , 曾经好象都在我们身边走过 , 很想跟随作者去探究作品中所要刻画的人物 , 是正是邪?还是正邪兼具?他(她)们之间会有什么样关联纠葛?这些人物的命运结局 , 是否符合事物常理 , 有没有遵从普世人性?
读过之后就会明白 , 一部作品最后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 既是对写作功力的考验 , 也是对读者阅历的考验 。 认同与不认同 , 看作者的表述方式 , 也看读者对人生的领悟 。
|书评丨历史的足音——读肖仁福先生新作《阳光之下》有感
本文图片

《阳光之下》这部作品中 , 夹杂着历史国运、政党政治、经济社会、基层民生等各种因素 , 遍布于党委政府、国企民企、医保医疗、精准扶贫、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 。 时而细微到街头角落 , 时而宏大到一个时代 , 既关乎到百姓悲欢 , 又叙说着历史进程 。 作者用五十万字将一场载于史册的改革 ,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描述出来 , 实属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