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别裁】梦也无声:《登楼赋》之七——“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建安别裁】梦也无声:《登楼赋》之七——“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再发悲声向北风 , 胸中块垒一时空 。
不能横槊张英气 , 惟与烽烟说道穷 。
“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 是这首小赋中最为“金刚怒目”的一笔 , 总揽全篇提纲携领 , 把哀怨离愁忧国之心一己之痛从平庸狭隘的消磨中提升出来 , 极具立体感 , 把诗人的血性骨力揭示得十分生动鲜明 。 所谓建安诗人不同于前辈、激励了后人的质朴刚健梗概多气积极通脱慷慨悲凉的风骨特征 , 在这一句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
诗人带着满腔的郁闷之气登楼远眺 , 这种郁闷随着所见皆“非吾土”而到了难以排解的程度 , 进而他又从“非吾土”的异乡之感联想到远离故土的因由 , 心情更加郁闷 , 在“凭轩槛以遥望”的时候这种郁闷终于达到了顶点 。
这一段的抒发 , 与屈原的《哀郢》十分相近 , 说的都是“焉洋洋而为客”的黯然神伤 , 不同的是 , 屈原是详尽地描述南流途中的每一个细节 , 舟车、人流、汉水 , 兼道而涌 , 涛声哭声 , 上干云霄 。 “羌灵魂之欲归兮 , 何须臾而忘反 。 背夏浦而西思兮 , 哀故都之日远 。 登大坟以远望兮 , 聊以舒吾忧心 。 ”在这一刻 , 屈原也登高望远 , 极目楚天 , 想纾解一下心中的郁闷 。
这样 , 两个诗人在同样的心境相似的遭际中 , 都选择了登高望远 。
屈原的《哀郢》中 , 从登高开始 , 转入对朝廷不利小人当道的反思中 , 寻求问题的症结 。
王粲的《登楼》中 , 在登高望远让郁闷情绪达到顶点的时候 , “向北风而开襟”将这种郁闷发散到了空中 , 就像这郁闷从诗人的体内爆发了一般 , 我们仿佛看见被郁闷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诗人突然迎风而上 , 敞开胸襟的开放形象 , 这一不同也传达出王粲与屈原的不同之处 , 体现出建安诗人的慷慨多气 , 这个“气”就是这一刻的不平和不甘 , 更是不屈和不认 。
比起一代枭雄的曹操 , 王粲是弱势的 , 他不能解决“世积乱离 , 风衰俗怨”的时代问题 , 但他也不肯屈服于这种无奈 , 至少在这一刻 , 他是挺起了胸膛鼓足了气势 , “向北风”表面的意思是北望家乡 , 但“北风”带来的寒气、力度、压迫感、还有那摧枯拉朽的杀伤力都带着某种峭拔冷峻的特征 , 王粲之“向北风而开襟”体现了迎难而上的骨气和激情 。
至少在这一刻 , 王粲是挺起了胸膛大声地说出了“不妥协不退缩”的 。
想起瞿秋白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的那一刻 , 瞿秋白的身体是消瘦文弱的 , 但此一时刻 , 他的意志他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 当然 , 此刻 , 他弱势的肉体没有能力解决求生的难题 , 面对这个困境 , 他精神的释放爆发出的不是直观的法门 , 而是兴的意象 , 国际歌营造的气氛 , 就是他的坚强灵魂化作彩虹之前最后的挣扎……
王粲此时的悲壮正如瞿秋白的不可战胜 , 他的无助无奈是明显的 , 但他的不屈也是坚定不移的 , 因为无助无奈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 , 他的不屈难以用语言形容 , “向北风而开襟”在此就是这样一个表达不屈的悲壮的意象 , 如果他是曹操 , 他就可以直接“横槊”而不用“绽放” 。
这个意象 , 就是古往今来知识分子面对无力改变的宿命般的残酷现实挺起的脊梁 。
建安诗人 , 有能力横槊者如曹操 , 没能力担起这份重担者如王粲 , 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这种气节 。 这就是建安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和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 。
至少在这一刻 , 王粲的精神挺起了快要被现实压垮的脊梁 , 向着北风勇敢地说了“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