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丨刘晓平:珍惜那份生活的寓意

|创作谈丨刘晓平:珍惜那份生活的寓意
本文图片

|创作谈丨刘晓平:珍惜那份生活的寓意
本文图片

珍惜那份生活的寓意
文/刘晓平
【|创作谈丨刘晓平:珍惜那份生活的寓意】我是从写诗步入文学的行列 , 但我随后便以散文写作为主 , 直到2000年秋节 , 我的散文作品《奇山异水张家界》入选新编全国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三课 。 此后我便从报社副总编的岗位上 , 调到市委政策研究室任职 。 由于工作繁忙 , 我散文创作的爱好便被剥夺了 。 但生活中不时让我感受到灵感的冲动 , 我便以诗的形式记录 。 此前 , 我出版过诗集《爱的岁月》《爱的小屋》《秋日诗语》等诗集 。 可以说 , 此时我对诗的领悟已从爱好者的阶段上升到我为什么要写诗的层面了 。 我没有被西方诗风所淹灭 , 我一直认为中华民族才是诗意的民族 , 中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的国度 。 我很珍惜生活中那份诗意的灵感和生活中那份寓意的深刻 。 我崇尚诗意的口语化和口语化中那诗意的深刻寓意 。 我认为现代诗要让当代人看懂 , 当代人看不懂的诗意 , 便失去了诗歌的价值 。 然而 , 我不反对诗的创新和诗歌艺术的求索 , 因为那将使现代诗歌具有发展的价值 。
我的诗就如我的人一样 , 一是一、二是二 , 决不出语惊人 , 总保持着一种朴实自然的本色 , 我对生活中蕴含的哲理 , 总是以诗的形式进行回味和思辨 , 这也是我的诗歌作品始终保持的一种追求所在 。 2004年 , 我在鲁院高研班第四期学习时 , 韩作荣老师任我的辅导员 。 他当时任《人民文学》主编 , 我们班同学常往他办公室跑 , 请他指教 。 他在《文学报》的一个专家栏目发文时就回忆到我 , 在他的印象中 , 我的作品“常常不经意之间就有一个哲理的世界 , 你能看到那些思想的闪光 , 犹如灿烂的星河 , 照亮并打开了一个新的情感空间 。 ”我的作品 , 他印象最深的是我交他指教的那一组诗《世间万相》 , 他写了诗评《城市与乡村的寓言》 。 他说:“这组诗作 , 直观且注重灵性 , 以简单而朴质的言说方式予以表达 , 给诗以寓意 。 ”韩老师不喜欢口语诗 , 但他还是肯定我 , 在他的印象中 , 我的诗“口语式表达方式是我的一种追求 , 现代诗歌应以现代生活题材为主要内容 , 现代读者应该都能读能懂 , 但留给他们的诗作 , 必须是有思想、有寓意、有境界、有回味的作品 , 这才是现代诗歌 。 现代诗歌不应该留给下一代去让人读懂 , 下一代有下一代的诗人 , 这一代诗人不能多呷多占 。 探索是另一层意义的事 , 但要有意于发展现代诗歌 。 现代诗人要向艾青学习 , 做人民的诗人 。 ”
直观朴质的表达、简单直白的言语方式 , 则是我的诗歌作品追求在语言层面上的讲究 。 我喜欢那种语言清丽简洁 , 情感真挚细腻 , 却能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和思想的内涵 。 我的《刘晓平儿童诗选》中的一些作品 , 其中有寓意也有童趣 , 但不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诗 , 然则那种儿童的情趣和诗意 , 却又为作品增添了生活的寓意 。 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渗透在字里行间 , 以最朴实无华、自然清新的语言表达出来 。 这样的表达本身就交织着感性与理性碰撞的光芒 , 就像一种思考的声音在敲打心灵之门 。 这种声音是那样独特而亲近 , 那样沉静而温馨 , 犹如涓涓细流 , 在生活的河流里缓缓流动 , 在思想的平原上缓缓流淌 。 这也是我在写作这组短诗的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 我常常深怀一颗宁静、沉凝、优雅而又略微忧郁复杂而丰富的内心 , 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 从而为我们留下了对爱情、对人生、对生命的思索与感悟 。 在当前诗界浮躁气氛很浓而又日趋边缘化的背景下 , 我们必须独守宁静 , 笔耕不辍 , “为爱消得人憔悴” 。 我们对人生的信念 , 对爱情的信念 , 对诗歌传统观念的坚守 , 是必须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 不管社会发展到何时何地 , 作为一个诗人来说 , 应该坚守自己的价值观 , 应该珍惜生活所赋予我们诗意的灵感和珍惜那份生活的诗歌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