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文字觉醒年代中涉及的一桩公案( 二 )


废除文字觉醒年代中涉及的一桩公案

文章插图
吴稚晖
但是,受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刺激,钱玄同开始认为汉字太过复杂 , 导致文化难以在民众中普及 。民众因此愚昧,从而为帝制复辟提供了土壤 。因此 , 他也逐渐倾向于废除汉字 。1916年,他在日记里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经典著作之所以经典,和用什么文字没关系 。这说明他已经有了废除汉字的想法 。不过他这时还没那么极端,觉得废除汉字的时机还不成熟,不可以贸然行事 。
谁知,到了1917年,又发生了张勋复辟的事件 。钱玄同受到了更大刺激,主张也变得激烈 。1918年 , 他在日记里认为汉字是腐朽的旧思想的载体,无法传播新文明,必须彻底废除 。此后,他更是把废除汉字上升到“革命”的高度,觉得汉字如果不废掉,那教育就不能普及、国家的语言文字就不能统一、文学事业也不能发展、新知识更不能得到传播 。
那么 , 废了汉字之后用什么来代替呢?就用上面提到的世界语 。世界语是由一个叫柴门霍夫的波兰医生在1887年创制的 。为了消除各国之间的交流障碍,他想创造一门通用的国际语言 。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他造出了28个字母 , 再用拉丁文的书写习惯拼成文字 。为了让人容易掌握,他又规定每个字母只发一个音 , 而且音值不变 。每个词的重音都固定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 。这么一来,只要掌握了字母及其读音,就可以顺利地拼出单词 。因为是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创制的,所以世界语很快在欧洲国家传播开来 。20世纪初,又由外国商人和归国留学生带到中国 。发明世界语的目的是追求人类大同、天下一家亲,这和无政府主义者的主张很接近 。所以,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对它青睐有加 。吴稚晖也是其中之一 。这样就有了他在《新世纪》杂志上的文章 。不过 , 吴稚晖那时把它称作“万国新语” 。这是“世界语”的原词“Esperanto”的最初译名,也音译为“爱斯不难读” 。到了钱玄同鼓吹废除汉字的时候 , 已经根据日本的译法而称为“世界语” 。在钱玄同看来,“世界语”文法简单、发音平正,是属于全人类而非部分国家或民族的普世性语言,可以用它来取代汉字 。
废除文字觉醒年代中涉及的一桩公案

文章插图
”世界语“的28个字母
争论与反思钱玄同的观点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赞成者和反对者各有之,并因此而展开了争论 。在钱玄同的带动下,《新青年》杂志专门组织了对“世界语”的讨论 。在这次讨论中,《新世纪》杂志上提倡“世界语”的文章被屡屡提及和引用 。吴稚晖本人也参加了讨论,并提出应将“世界语”纳入学校课程 。后来当过北大代理校长的傅斯年也认为汉字的起源野蛮、形状奇异、学习起来也困难,“真是又粗,又笨,牛鬼蛇神的文字” 。当然,质疑的声音也不在少数 。而且 , 这种声音有的就来自当时钱玄同所属的新文化阵营 。如胡适就认为文字改革应该循序渐进 。简单地要求废除汉字,用“世界语”取而代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抄近路”的做法,还会引起许多无谓的纷争 。而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也不完全赞同钱玄同的主张,认为“废国语之说,则益为众人所疑”,而且钱玄同这种类似于“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新青年》杂志的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 。还有人觉得语言都是靠长期的自然演变形成的,而不是由个别人自己定几条规则就可以立刻生造出来的 。从这个角度说,“世界语”根本就不能算一门语言 。所以,想用世界语取代汉字,完全做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