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英雄斯坦李,斯坦李谈蜘蛛侠( 二 )


漫威英雄斯坦李,斯坦李谈蜘蛛侠

文章插图
蜘蛛侠这个人物诞生于美国青少年对于漫画书的需求量激增之时 。斯坦·李察觉到了这一与日俱增的巨大需求 , 于是希望创造一个能够让青少年产生自我认同的超级英雄,他“拥有所有青少年都面临的问题、烦恼以及焦虑” 。在《漫威漫画的起源》一书中,斯坦·李提到了自己创作蜘蛛侠的初衷,即“打破所有规则”,创造一个以青少年为主角的超级英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所有事情都不能按照规则进行推进——不论是情境、角色的选取还是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都会非比寻常、出乎意料 。”
马丁·古德曼起初并不看好这个打破了所有既定规则和模式的超级英雄,但最后无奈做出妥协,同意让蜘蛛侠的形象出现在1962年8月的《惊奇成人幻想》第15期,也就是最后一期(最后一期改名为《惊奇幻想》)中 。结果出乎他的预期,蜘蛛侠大获全胜 。这本发行于1962年的漫画杂志,在54年后的海瑞得拍卖会上拍出了45万美元的天价 , 创造了漫画拍卖的世界纪录 。在《惊奇幻想》大火之后,古德曼决定让斯坦·李创造一个全新的“蜘蛛侠系列”,该系列于1963年开始与广大读者见面,获得了广泛喜爱 。
漫威英雄斯坦李,斯坦李谈蜘蛛侠

文章插图
“平民英雄”蜘蛛侠在当时备受喜爱,靠的不光是机遇和运气,更多是因为他的出现契合了当时美国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政治文化氛围的变化 。在历史学家罗伯特·延特(Robert Genter)看来,斯坦·李在1962年以青少年为原型创作超级英雄,是因为他察觉到了二战后在美国国内迅速蔓延的“青少年文化” 。二战后,伴随着美国社会秩序、教育结构、家庭转型和经济繁荣等各个方面的转变,作为一个独特社会群体的青少年就此诞生 。
学者格蕾丝·帕拉迪诺(Grace Palladino)在《青少年:一段美国历史》(Teenagers:An American History)一书中指出,1940年代之前,作为一种文化和经济实体的“青少年群体”在美国并不存在 。从1950年代开始 , 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青少年”这个术语才首次被杜撰出来 。这一群体的出现得益于公立学校以及教育体系的整体扩张,他们持续地再塑造着美国文化 , 影响着语言、音乐、衣着等方方面面 。在60年代的冷战格局中,他们对于政治事件诸如越南战争的态度也改变了人们对于权威的回应 。除此之外,从消费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群体重塑了美国的消费市场格局,也让商人和资本家看到了新的商机 。当时有一些评论家指出 , 青少年群体在短期内不会消失,并且已经成为了一个有利可图的群体 。他们构成了一个价值2000亿美金的消费群体 , 使得各路商家迫不及待地加以迎合 。广告人Eugene Gilbert在一系列报道中劝告商人设计适合“购买力巨大”和“正在扩张”的青少年群体的产品 。一时间,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消费品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聚焦青少年超级英雄的漫威漫画 , 也成为了这股潮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漫威英雄斯坦李,斯坦李谈蜘蛛侠

文章插图
从超人到蜘蛛侠:走下神坛的男性气质不同于以往的青少年超级英雄 , 斯坦·李将这个新的超级英雄命名为“蜘蛛侠”(Spiderman)——这种从男孩(boy)到男人(man)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了超级英雄设定的变革,以及男性气质的变化和探讨 。
其实在50年代,美国的男性气质就遭到了双重挑战 。印第安纳大学文学系博士Mark Timothy在其博士论文《秘密身份:美国五十年代的男性气质和超级英雄类型》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多个方面挑战了美国社会中的男性特权 。大量男性离开祖国 , 奔赴前线和战?。?个体向事业的屈服,以及职场女性的大量出现,种种因素都挑战了传统的男性特权 。男性特权在战后的重新确立是通过家庭内部的角色分工的方式实现的——男性负责养家糊口 , 女性则是家庭主妇——男性权威通过“男主外、女主内”的形式得以再次强化 。这样一来,规范化男性气质的诞生 , 势必伴随着对于不符规范的男性气质的贬低和排斥,后者通常被刻画成神经质和“不成熟的”(通常以未能成功走入婚姻为特征),而同性恋也是不合时宜的男性气质的一个极端化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