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愁人!电影市场怎么才能好起来?

愁人!电影市场怎么才能好起来?
◎圆首的秘书
电影票房的至暗时刻
今年3月24日 , 中国内地总票房跌破1000万元 , 这是十年来内地单日票房最低的一天 。 直到几天前的清明 , 情况依旧没有太大好转 , 连业内寄予厚望的《月球陨落》和《新蝙蝠侠》双片也未能救场 。 “院线无电影 , 有片无人看” , 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事实 。
三年来 , 全球影业都面临巨大危机 , 电影产业上中下游各环节均受到很大影响 , 疫情因素当然首当其冲 。 在国内 , 封控地区影院无法营业、其他地区影院上座率低成为新常态 , 艰难求生的影院往往选择在特定档期抬高票价以“回血” , 而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却导致了观众观影需求的进一步降低 , 引发恶性循环 。 尽管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平抑票价 , 但作为整个行业的末端 , 影院最先面临生存危机 , 抬高票价多少也是无奈之举 。
目前 , 全国各地影院单靠卖电影票和小食周边已经不足以生存下去 。 于是 , 很多影院都开始走上自行策展或与其他策展机构合作的道路 , 以增加观众的黏性 , 应对院线电影的匮乏 。 比如 , 百老汇电影中心将要举办的法国电影展映 , CGV影城举办的艺术博物馆主题意大利电影展等等 , 这些展映对于一线城市的观众来说无疑是利好 , 但从规模上讲还只能算是自救举措 , 对于整个院线体系 , 无异于杯水车薪 。
扎堆大档期的发行风险
由于市场环境和票房成绩不佳 , 处于中游的电影发行进入长时间的观望状态 , 导致不少影片积压 , 院线影片数量急剧减少 。 很多影片选择扎堆大档期 , 以期获得群集效应带来的票房加成 , 但这样的选择往往也会进一步增加发行风险:
一方面 , 档期选择上可能出现偏差 , 比如韩寒的新片、讲述城乡问题的《四海》出现在春节档 , 就让不少观众直呼“太丧气” , 虽然影片质量可能并不算太差 , 但与观众对春节档“合家欢”的属性和预期相差甚远 , 导致对口碑和票房都造成巨大冲击 。 而整个春节档几乎没有一部能够做到合家“欢”的真人电影 , 对大多数希望在影院图个乐呵的观众来说 , 无疑是一种精神负担 , 也会对整体票房产生影响 。
另一方面 , 扎堆某一档期又极有可能面临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 导致上映延误 , 致使影片进一步积压到下一档期 , 如此往复循环 , 则导致了影片长时间无法上映、院线长时间无片可映的尴尬境地 。
事实上 , 2022年至今 , 内地院线已有8部国产片撤档 , 其中包括入围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隐入尘烟》 。 我们也已经在2022年春节档影片的贴片中看到大量跳过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直接定档2023年春节档的影片 , 这无疑是一种不太正常却又符合市场规律的现象 。 这些现象向我们昭示了电影行业的某种心理预期 , 且不说电影产业是否还能熬过一整年的干涸状态 , 观众观影习惯的彻底消退、影院新一轮的报复性抬价或许在所难免 。
投资日益收紧 ,
“烂片”乘虚而入
院线和发行均面临巨大挑战之后 , 作为产业上游的影片制作必然受到牵连 , 电影投资日益收紧 , 大片从源头起就呈现出匮乏态势 。 一年来 , 真正能够得到充足资金保证的或许只有主旋律电影 , 这也导致了国产电影资本和题材趋向集中 , 供给较为单一 。
由于投资更加谨慎 , 院线的爆米花“大片”越来越少 , 喜剧电影更是少到离谱:到4月为止 , 今年院线真正的喜剧片只有《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一部 , 尽管质量堪忧 , 却收获了超过26亿的票房 , 可见观众的娱乐需求之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