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金为丝 , 妙手编结 , 嵌玉缀翠 , 是为一绝” , 花丝镶嵌技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 与京绣、象牙雕刻、漆雕等技艺并列“燕京八绝” , 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工艺美术大师于春霞苦心孤诣传承花丝镶嵌技艺四十余载 , 让优秀传统文化“飞”入百姓家 , 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杂志
三月的北京春寒料峭 , 走进工艺美术大师于春霞的工作室中 , 却暖意融融 。 展示柜里一排排的花丝镶嵌作品闪耀着绚丽的色彩 , 掐丝珐琅摆件釉色明亮、斑斓夺目 , 珠宝玉器精雕细琢、匠心独运 , 于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中将东方美学推向极致 。
【|金丝银线缠住人间真情 巧手匠心铸就传世珍宝】
本文图片
于春霞?国家一级金工摆件高级技师 , 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 ,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 多件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大“百花奖”金奖
感恩之心铸就匠心
纯银掐丝画珐琅宝石咖啡套具
1979年 , 17岁的于春霞成为北京市花丝镶嵌厂的一名工人 。 花丝镶嵌技艺又名细金工艺 , 包含“花丝”与“镶嵌”两种工艺 。 一件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 , 首先要制成胎型 , 施以花丝、锼、錾等工艺 , 再经烧焊制成半成品 , 然后经过酸洗、烧蓝、镀金或镀银、压亮、镶嵌宝石等而成 , 其工艺之复杂 , 哪怕是个小物件 , 都可能要经过半年才能完成 。
于春霞学艺的过程中 , 最大的“拦路虎”要数焊接 。 因器皿摆件的胎体使用素片在0.8~1.0毫米间 , 而胎体外使用的银掐丝图纹仅用0.3毫米 , 要在700℃高温下焊接成功 。 厚银片与细花丝的受热程度不一样 , 对焊接技术要求极高 , 厂里两位老艺人南志刚、贾新柱手把手传授经验 , 于春霞历经两年反复练习 , 终于掌握了这门高难技术 。
年轻的于春霞下班后时常独自琢磨首饰加工的细节 , 日日如此 , 被几位师傅看在眼里 。 一天 , 设计室的张时光老师问她想不想学画画 , 于春霞忙不迭地点头:“这事儿我做梦都想 。 ”
记得那是一个周四的上午 , 于春霞穿过车间的回廊 , 鼓足勇气敲开了设计室的门 , 一束阳光透过木格窗直射到楼道 , 张老师微笑着说:“我为你准备好了石膏像 。 ”谈起那幕温暖的画面 , 于春霞满满的感激:“张老师从那么多工人中 , 唯独挑中了我来学习绘画 , 这份恩情让我一生难忘 。 ”
漫长的学艺期间 , 于春霞吸取众师之所长 , 在潜移默化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分析 , 在实操中不断提高升华 , 扎实用心掌握花丝镶嵌的各种技艺 , 力求每件作品达到精工制作 。
正是有了不同于其他工人的绘画功底 , 在厂里推选优秀学徒到工艺美术技校进修深造时 , 于春霞脱颖而出 。 系统的学习让她对美术有了更完整的认识 , 不仅是具象的美 , 而是对美学的领悟 。 学成归来后 , 于春霞做的首饰已经和两年前大不相同了 , 她开始在每一件作品中注入自己的美学理解 。 1987年 , 于春霞参与制作的金工摆件作品“麒麟送子” , 获东南亚团体制作荣誉大奖 , 而她也逐渐在花丝镶嵌界声名鹊起 。
人间烟火气赋予作品生命力
上世纪90年代末 , 工厂和商场有了合作 , 于春霞作为高级技术人员 , 先后被推荐进隆福大厦、老花市商场、西单商场首饰柜台 , 于春霞说:“穿上商场的衣服 , 就是商场的人 , 我喜欢我的工作 , 更尊重我的手艺 。 ”
- 技艺|山西:金丝珐琅 熠熠生辉
- |辽国萧太后墓多次被盗,金丝寿衣得以保存千年,专家:价值34亿
- 金丝楠木|成都闹市区,发现2000多年前的古墓,挖出17具金丝楠木船棺
- 史嵩$一口金丝楠木棺材在浙江被挖出,价值千金,专家:一千古谜案解开
- 公所|故人故居故事|布业公所跂织亭里的“金丝娘娘”
- 木屋$老农住价值8亿金丝楠木木屋,100万卖给投资商,今搬回乡下盖新房
- 金丝楠木|现如今一贫穷人家,祖上是明朝重臣,家里房子如此珍贵
- 小医仙!斗破苍穹:小医仙厄难毒体再次发作,萧炎被鹜护法缠住,无法支援
- 金缕玉衣|古代盗墓贼遇到金缕玉衣,为什么只抽金丝不拿玉衣?
- 雪花|“金丝带”飘扬在歌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