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万年稻源完整版 寻访万年稻源主旨


寻访万年稻源完整版 寻访万年稻源主旨

文章插图
一颗小小的黑色稻米,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这是一颗完整的米粒,米粒上精致的细纹清晰可见 , 可是它已经炭化 , 已经穿越了万年时光 。在人类的博物馆中 , 这也许是一件最不起眼的展品,但它吸引了所有访问者的目光 。因为,这颗炭化的稻米 , 有一万年的历史,证明一万年前此处的先民已经开始了稻的耕种 。这颗小小的稻粒,像是一粒乌金的雕塑铭刻了时间,让人想象岁月的悠长和大自然的神秘,更让人联想人类文明的道路是多么遥远漫长 。
【寻访万年稻源完整版 寻访万年稻源主旨】这是在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博物馆 。陪我来参观的,是考古学家蒋乐平 。上山遗址博物馆中,保留着当年的考古现场 。起伏不平的土层中,到处是发掘过的坑坑洼洼 。在这些坑坑洼洼中,曾经埋藏着远古的谜团 。是蒋乐平和他的同事们 , 小心翼翼地拨开岁月的沙尘 , 让一件又一件见证历史的万年古物展陈在人们面前 。
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如何生活?吃什么,穿什么?何处栖息,何以为生?谁能把一万年前的景象复述给今人?
很多年前,浙江河姆渡发现了七千年前人类种植水稻的痕迹,当时曾成为重大新闻 。上山遗址最初被发现时,还无法确定年代 。这个被人称为上山堰的地方,埋藏着很多古人生活的遗迹 。考古学家们发现,这里出土的陶器,多为夹炭陶,陶土中掺杂着许多稻壳 。出土的古物中,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磨石,还有很多石球石棒 。这些,似乎都在证明,在这里生活的古代人类,已和稻谷结缘 。蒋乐平把出土的夹炭陶片送到北京大学,做科学的测年分析 。测年的结果,让蒋乐平吃惊,也让他兴奋:上山出土的陶器,历史超过一万年!而这些一万年前的陶土中,掺和着密集的破碎稻壳 。蒋乐平深知这发现的意义,为追踪这些碎稻壳的由来,他进一步做了一个考古学家应做的工作:动手实验 。那些类似磨盘的大石块与石球石棒,和稻谷有什么关系?蒋乐平将适量稻谷放到上山出土的磨盘上,然后用一根石棒进行挤压搓磨 。做这些动作时,蒋乐平觉得自己就是一万年前的上山先民 。也许当年,他们就这样使用这些石头的工具,金黄的稻谷就这样在磨盘和石棒间被反复搓磨 。五分钟后,他随意抓出一把经过搓磨的稻谷做统计,结果发现 , 被脱壳后保持完整的米粒有四百九十二颗 , 碎为半粒的一百二十颗,被碾碎的一百颗,未脱壳的只有四十四颗 。这些石磨石棒,可能是上山古人为稻谷脱粒的优良工具 。更重要的是 , 经过科学的分析 , 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中的稻谷遗存,有人工栽培的特征 。这些稻谷,可能已不全然是荒原中的野生植物,而是经过了人类的驯化和培植,正逐渐化为大地上的农作物 , 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 。
蒋乐平说:“考古行为的奇特之处 , 就是将古人做过的事情重新做一遍,但当这个古人是一位改变历史的巨人,那你是否也有可能化身为巨人?”种植水稻的上山古人,都是最普通的凡人,但他们的劳作,却深刻影响着文明的进程 。考古学家也是普通人,当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打开远古之门,解开历史的谜团时,他们也和那些古人化为一体,让人类更清晰准确地回溯自己的来路 。蒋乐平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有不辞辛劳的行动力 。山野的阳光和风霜,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这二十多年来 , 他和他的同事们走遍浙江的山水大地,锲而不舍地寻找先人的足迹 。而浦江的上山遗址,是他作为一个考古学家的幸遇之地 。他在浦江跋山涉水,在上山寻寻觅觅时,感觉和这片土地上的先人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心灵默契 。曾经被很多人忽略的器物和迹象 , 进入他的视野之后便燃起耀眼的火花,指引着他追根寻源,走向历史的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