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终结背后的朝鲜因素( 二 )


又过了二十年,直至1860年中国被再次打败,痛定思痛,睁眼看世界,突然发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不是几十年,而是几百年 。中国从此有了焦灼感、紧迫感,在对周边各番邦的关系上也就渐渐转变,由先前的王道主义、天下主义演变成孤立主义,对于各番邦的事务也就不再热心,任其在西方势力面前自生自灭 。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 中国南部边陲各个番邦渐渐成为英国、法国的殖民地 , 中国尽管在1884年为越南前途不惜与法国一战 , 但不论是越南,还是法国,都清楚中国战争的目的不在越南怎样适应西方,而是中国的宗主权 。
中国这种心态当然深刻影响了朝鲜,朝鲜在随后几十年与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尤其是袁世凯常驻朝鲜强势管理 , 既没有收抚人心 , 也没有真正引领朝鲜走向世界 , 建设一个与东西方一致的现代国家 。当然,中国自身此时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意识,而是陶醉在“中体西用”的成功中 。所以,等到甲午战争爆发,中国不仅在战场上一败涂地,而且在外交上也无可称说,中日宣战,朝鲜政府率先发布公告,请求日本政府出兵驱逐清军,中国在道义上彻底被动 。等到《马关条约》成立,朝鲜脱离中国而独立 , 对于中国来说,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 。
甲午战争,原本是为了朝鲜的前途而战,结果却让中国鸡飞蛋打,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十年发展与骄傲一夜之间化为一股青烟,中国由此进入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场战争虽说还不是大清王朝历史的终结点,但十几年后的历史节点在这里不难找到某些因果关联 。
朝鲜在战后名义上走向独立,其实只是与日本更亲近,这也是后来日韩合邦的原因 。而中国在经过甲午战争的打击后并没有一蹶不振,知耻而后勇,中国很快丢掉洋务的包袱,轻装上阵,开始维新,再经义和团战争、辛丑条约、日俄战争,中国在变革道路上虽说波折不断,但大方向似乎并不太错 。只是到了两宫大行,朝廷弱势,中国的政治改革再度陷入停滞状态,而恰当此时,日韩合邦剧烈刺激,让相当一部分中国人随时受不了,以为亡国灭种,于是引发巨大的政治冲击 。
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将日韩合邦理解为朝鲜亡国,这部分中国人借着这个由头大力推动停滞已久的改革 。一个月后(9月22日),吉林巡抚陈昭常迅即奏请朝廷将东三省向列强开放,强调除日俄两国外,大力引进欧美列强向东三省投资办厂,以此抵制日本 。
与此同时,各省督抚相继建议朝廷重启政治改革 , 加大变革力度 。9月30日,广西巡抚张鸣歧向朝廷上了一个奏折,以为筹备宪政,一定要从本源入手 , 加快落实责任内阁,加快筹备和召集国会,加快司法改革,尽快让司法独立 。建议修改九年筹备立宪清单 , 加快教育、警察、地方自治等方面改革,以改革重建一个新国家,防止朝鲜教训在中国重演 。
10月20日,东三省总督锡良向清廷报告了日俄两国对东三省的威逼,建议清政府倾全国之力以谋东三省 。五天后(10月25日),锡良又与湖广总督瑞澂、两广总督袁树勋、云贵总督李经羲、伊犁将军广福、江苏巡抚程德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山东巡抚孙宝琦、山西巡抚丁宝铨、河南巡抚宝棻、新疆巡抚联魁、江西巡抚冯汝骙、湖南巡抚杨文鼎、广西巡抚张鸣岐、贵州巡抚庞鸿书等联名致电朝廷,要求立即组织内阁,定明年开设国会 。理由就是“日俄协约成后,一举亡韩 。列强均势政策,将皆一变方针 。时局危险,已远过于德宗在位之日 。缓无可缓,待无可待 。此即阁会克期成立,上下合力,犹恐后时,奈何以区区数年期限争持不决乎?”(《东方杂志》宣统二年第十一期《中国大事记》)各位重臣请求朝廷圣明独断,亲简大臣,立即组织内阁,特颁明诏,定于明年开设国会 。朝鲜亡国直接刺激清廷重启政治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