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强烈反对皇帝微服出访

古时君主偶有“微服私访”之举,如秦始皇曾“微行咸阳” , 不过“康熙微服私访记”之类的故事则完全是戏说的,并没有任何史料依据 。倒是据《康熙朝实录》,康熙本人并不赞同微服私访,他说:“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 。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 。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宋太祖“易服微行”,则确有其事 。司马光《涑水记闻》称 , “太祖初即位 , 亟出微行” 。但臣僚并不赞成皇帝微服私访 , 明末的王夫之更是在其著述《宋论》上对宋太祖微行一事作了措词强烈的批评 。
古人为什么不支持君主微服出访?这里首先涉及到“成本—收益”的理性计算,再往深,又隐藏着一个君主当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 。
先来说微服私访的成本,宋代的臣僚主要是从风险的角度考虑的,“或谏曰:‘陛下新得天下,人心未安,今数轻出,万一有不虞之变,其可悔乎!’”即担心出现不堪设想的意外,这并不是臣下多虑,朱弁的《曲洧旧闻》就记有宋太祖遇刺一事:“太祖皇帝即位后 , 车驾初出,过大溪桥,飞矢中黄?。谰?。”不过宋太祖似乎并不十分顾虑自身安危 , “笑曰:‘帝王之兴,自有天命,求之亦不能得,拒之亦不能止 。万一有不虞之变 , 其可免乎?’”
王夫之不相信宋太祖毫无防备,认为他“微行之顷,左右密护之术,必已周矣” , 即早已布置好周全、秘密的保安工程 。不管王夫之的猜测有没有道理 , 皇帝微服私访的成本肯定是极高的——如果不加防备 , 则难保没有“不虞之变”;如果严加防护 , 则势必劳师动众 。
那君主微服私访,又所为何事?用康熙的话来说,是为“恐人作弊,昌言于外”;用王夫之的话来说,是“以伺官箴之污洁、民生之苦乐、国事之废举”;换成今日的话来说,有为的君主希望以微服私访的方式,绕过颟顸的官僚集团,亲入民间,收集到更真实的信息 。但微服私访能达至这个预期吗?王夫之认为,不能 。因为君主以为自己出访严格保密,但实际上 , 君主往往刚离禁闱 , 消息便泄露出去 , 下面的人知道皇上要来私访了,又装出一副不知情的样子,“饰慧为朴,行谄以戆”,演戏给皇帝看,结果就是皇帝受到了蒙蔽而不自知 。而且,君主微行访查所得到的信息,通常也是碎片化的,即使“偶得之小民者” , 一时之间也难以核实 。如果君主“自矜其察微之睿” , 根据这些不尽可靠的信息“以定黜陟,以衡兴革,以用刑赏,以权取与,而群臣莫敢争焉”,则难免有独断之弊 。
这一番“成本—收益”计算下来,微服私访看来并不是体察民情、治理政事的好办法,难怪康熙说,“此等事朕断不行”,因为“举国臣民以及仆隶 , 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且,“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康熙另有“知天下事”的办法 。什么办法?设立“密奏制” 。他对宋明君主微行之事的批评,便是在“谕大学士、学士、九卿等、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皆可密奏”的时候说的 。但我们必须注意到,清代密奏制的背后,埋伏着一个君主专制的权力结构,所谓“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康熙自述) 。因为君主乾纲独断,臣下的密奏才是必要的 。这样的治理方式显然不符合儒家传统的“共治”之道,思想开明的王夫之更不可能支持密奏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