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仁不杀我 我却因伯仁而死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

这句话是有出处的,也是一段引人深思的往事 。
【伯仁不杀我 我却因伯仁而死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涉及到两个人物 。伯仁是周顗(yǐ)的表字,他是东晋初期的名臣 。而说这句话的人叫王导,也是东晋初期有名的大臣 。

伯仁不杀我 我却因伯仁而死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

文章插图
周顗
当时王氏家族的势力十分强大,几乎整个朝廷都在他们的掌控之内 。权力越大,就越不想居于人下,总想着可以一朝登天,南面称孤 。王导的表亲王敦当时官拜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郡侯,掌控长江中上游各州的军事民政,半个东晋都在他的管辖之下 。永昌元年 , 即公元322年,王敦为获得更高的权位 , 以诛杀当时的御史中丞刘隗为名,起兵造反,并攻破当时的东晋都城建康 , 自封为大丞相,统全国军政 。
伯仁不杀我 我却因伯仁而死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

文章插图
王导
在这种背景下 , 当时还在司马睿(晋元帝)朝中的王氏大臣便理所应当地受到猜忌和打压 。王导身为王敦的表亲,直接在朝堂之上被拘捕下狱了 。王导当时也非常惊慌,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周顗就在旁边,便开口想让周顗为自己求情,不料周顗却直接走进了内廷,根本没有搭理他 。王导开口两次,均被周顗无视了,自此便在心中怀恨,希望置其死地 。
机会再不久之后就到来了 。王敦攻破建康后和朝廷和解,掌握了朝政大权 。一次 , 他问王导 , 对于周顗这个人该怎么处置?王导默声不语 。王敦给了两个阶段的官位,一个是三司(司空、司马、司寇,朝中最高的领导),另一个是尚书令(部级干部) 。王导一直沉默不语 。王敦见此情形,也就明白了王导的用意,便下令杀了周顗 。
伯仁不杀我 我却因伯仁而死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

文章插图
后来,王导整理朝中奏章时,才发现在自己落难时,周顗之所以没有理会自己,是忙着向皇帝上奏、苦谏,希望皇帝能够饶恕自己 。王导此时才明白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而感慨道:“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如此良友 , 落得这般下?。?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
(全文完)
这件事情发生在晋朝 。有个叫王纯准备带兵反叛 。在古代带兵反叛 , 如果不成功会诛连九族 。他的兄弟王导想保住家里人的性命,就决心诚心诚意向皇上请罪 。于是就和一大家子人在皇宫前跪着 。希望得到皇上的宽恕 。但是皇上却没有动静,王导就慌了 。这是王导的朋友周伯仁正好经过 。王导希望这拨人能帮自己说几句好话 。周伯仁听到了王导的声音,像没听到一样 。实际上后来中国人也替王导在皇上面前求了情 。皇上也原谅了王导就没有杀他们一家人 。周伯仁最大的特点是做了而不说 。于是王导就怀恨在心 。后来因为周伯仁落难 。王导落井下石 。王导的弟弟杀了周伯仁 。后来王导知道事情的真相,说了我不杀不仁不仁,却因我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