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源于法国汉学家沙畹1913年所著的《西突厥史料》,1967年 , 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出版了《探寻海上丝绸之路——东西陶瓷交流史》一书,正式使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 。
根据国内外学界的相关研究 ,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大致分为两条线路:一条是以东海为起点的线路;另一条是以南海为起点的线路 。第一条线路最早始于西周初年,武王建立了周朝之后 , 派遣商朝的遗臣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出访朝鲜,箕子“教其民田蚕织作”,帮助朝鲜人民学会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第二条线路大致形成于秦汉时期,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宁波等地,途经南海、印度洋 , 到达波斯湾各国 。这条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特别是汉武帝时期 , 当时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日南、徐闻、合浦出航,沿着越南海岸航行,中经缅甸的蒲甘到达南印度的康契普腊姆 。总体上,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开通了联系东南亚、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宋元时期更加繁荣,明朝时期达到鼎盛,海禁后走向衰落 。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之所以能够形成,也得益于当时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 , 据《汉宫殿疏》中记载:“豫章大船,可载万(千)人 , 船上起宫殿 。”从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番禺的造船工场规模就十分巨大 , 可建造船身宽5~8米,载重25~30吨的木船 。
唐宋时期,随着我国造船业、航海技术的发展,丝绸之路的路线不断延伸,经越南沿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湾至巴格达 。这时候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代替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据宋代《诸蕃志》记载,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有50多个,包括南亚、东南亚、东非和远东各国 。从泉州到海外各地的贸易航线中除了原来已有的东南亚贸易航线,还增加了至爪哇东部与中部等地的航线,特别记载了通往菲律宾等地的东洋航线 。
唐末至元朝开国,虽然历经波折 , 但海上丝绸之路延绵不绝,至元朝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高度发达的蚕丝生产和织造技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据元代《岛夷志略》中记载,同中国进行丝绸、瓷器贸易的地区和国家已扩大到亚、非、欧、美各大洲 , 多达220个 。
在1405—1433年的28年间,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郑和船队27800人,拥有60多艘可容千人以上的宝船,再加上其他中小型供应船只,共200余艘 。郑和下西洋使海上丝绸之路在原有基础之上发展到红海乃至非洲东岸,比哥伦布的航行早半个世纪以上,在航海的规模、时间、范围等方面也远远超过哥伦布,极大地发展了中国的航海事业 。郑和下西洋也是和平之旅,是出色的文化交流和政治外交活动,扩大了中国的海上贸易,促使明政府与沿海各国形成了友好的睦邻关系,不但未占领过别国的领土,还保证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
明朝中期,欧洲殖民者为了争夺中国纺织品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开辟了许多新的航线,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 。但是中国当时主要是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和“隆庆开关”所代表的远洋文化并没有成为明代主流,大部分时期都是“片板不许下海”和“寸货不许入番” 。到了清朝,政府依然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的海上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基本上陷入了停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