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猫那么可爱,谁会不爱呢?大诗人陆游与黄庭坚竟是猫奴

陆游|猫那么可爱,谁会不爱呢?大诗人陆游与黄庭坚竟是猫奴
本文图片

印象中 , 古代的文人情趣高雅 , 虽也有苏东坡爱好研究厨艺 , 陶渊明向往田园 , 但大多数诗人依旧保持着文人特有的生活志趣 , 饱读诗书、吟诗作赋 , 一心只为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 而较少过问其他 。 但是 , 你可能不曾了解 , 其实文人们也有自己独特的喜好 , 像大名鼎鼎的诗人陆游和黄庭坚 , 就十分喜欢养猫 , 用现在的话来说 , 他们就是妥妥的猫奴 。
一、我国古代对于猫的认识
中国最早关于猫的记载 , 见于《诗经·大雅·韩奕》:“有熊有罴(罴 , 熊的一种 , 即棕熊) , 有猫有虎 。 ”众所周知 , 《诗经》是我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 由风(地方民歌)、雅(宫廷乐歌)、颂(宗庙颂歌)三部分组成 , 共305篇 , 有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 , 没有内容) 。 而《韩奕》就是写于周宣王时代(公元前827-782年) , 据此可知 , 早在封建社会早期 , 我国对于“猫”就有了明确的称呼 , 且在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动物分类思维 , 与如今的分类法不谋而合 。
陆游|猫那么可爱,谁会不爱呢?大诗人陆游与黄庭坚竟是猫奴
本文图片

后来 , 在劳动生产过程中 , 人们逐渐发现猫捕抓老鼠的能力很强 , 可以帮助人类减少老鼠对生活的侵扰 , 帮助储存更多的粮食 。 所以 , 古人开始驯化猫 , 把它变成家中的得力干将 。 到了春秋时期 , 这样的驯化取得了显著效果 。 《礼记·郊特牲》中就写道:“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 , 迎猫为其食田鼠也 。 ”大意就是说 , 古代人使用任何东西一定是有所图谋 , 接受猫就是因为它可以帮忙捕食田鼠 。
而到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 , 《韩非子·扬权》中更是把猫的工作安排得明明白白——“使鸡司晨 , 令狸执鼠 , 皆用其能” , 就是让雄鸡报晓 , 让狸抓鼠 , 使它们的功能尽数得用 。 这里的“狸” , 其实就是古人对野猫的常称 , 不过也有称家猫为狸猫或狸的 。 但是 , 狸和猫无疑是两种不同的物种 , 古人这么叫可能是因为两者毛色特征和行为较为相似 。 总之 , 到这时候 , 猫与人类的生活就完全脱不开干系了 , 到了唐朝 , 更是在宫中养猫 。
陆游|猫那么可爱,谁会不爱呢?大诗人陆游与黄庭坚竟是猫奴
本文图片

不过把猫称为狸也曾给某些外国学者出过难题 , 以至于他们对于中国养猫的研究有一段空白期 , 认为中国在西汉末年才开始养猫 , 毕竟在汉武帝时代仍把猫叫作狸 , 在《淮南子》等书中也无“猫”字 。
二、相猫之说
养猫之风蔓延开后 , 自然人们就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 , 那就是 , 我的猫不仅要抓鼠厉害 , 还要长得好看 , 如果是宠物猫的话 , 对颜值的要求就更不必说 。 所以 , 人们对于猫的颜值有了要求 , 因此就产生了挑猫的环节 , 更衍生出专业化的方法——相猫法 , 大概与相人的面相有点儿相似 。 据史料查证 , 我国对于相猫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会稽陆佃的《埤雅》 , 其中对于猫的品鉴是这样的:猫有黄、黑、白、杂色 , 狸猫一样的身体 , 老虎一样的脸庞 , 皮毛细软 , 牙齿锋利 , 尾巴长 , 腰部短 , 眼睛像黄金眼 , 和上腭多棱角才是最好 。 虽只有短短几句 , 但也刻画出相猫要领 。
陆游|猫那么可爱,谁会不爱呢?大诗人陆游与黄庭坚竟是猫奴
本文图片

后世在此基础上也有所延伸 , 元代吴郡俞本宗《家常必备》辑有《相猫儿法》 , 其中写道:“口中三坎(意指猫口中的横条)捉一季 , 五坎捉二季 , 七坎捉三季 , 九坎捉四季;花朝口咬头牲 , 耳薄不畏寒;纯白、纯黑、纯黄、若有猫儿此样毛色 , 不必拣;看花猫法 , 身上有花 , 又要四足及尾花俱得过 , 方好 。 ”大意就是说 , 猫口中的坎越多越好 , 口中三坎的一年抓一季老鼠 , 五坎的抓两季 , 七坎的抓三季 , 九坎的可了不得 , 一年四季都能抓老鼠 , 是猫中王者 , 可遇而不可求 。 嘴巴像花绽开形状的 , 抓老鼠很是厉害;耳朵薄的 , 不畏寒冷;毛色若是纯白、纯黑、纯黄的 , 都不需要挑拣;若是花猫 , 则需要四肢和尾巴上的花纹都好 。 所有与猫有关的记载中 , 属清朝的王初桐《猫乘》和黄汉的《猫苑》最好 , 二者都是我国有关猫史的名作 , 但后者内容更为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