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九王应之曰”与“汝等之言是”,萧一山《清代通史》在转述上面引文时,做了通俗节录:“睿亲王多尔衮曰:‘诸将之言是也 。豪格既退让无续继意,则当立帝之三子福临,若以为年稚,则吾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 , 以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再当归政 。’因誓天而散 , 福临方六岁云 。”这里虽省略“九王应之曰”,却将“汝等之言是”诠释为“诸将之言是也” 。
由上可见,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直接史料未见一条,而所据之《沈阳状启》言辞含糊 , 且存疑点 。依据史料 , 笔者认为拥立福临继承皇位之议首先出自郑王济尔哈朗,理由如下 。
第一,四大亲王态度 。当时最有影响的四位和硕亲王———礼亲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态度,以年老多病为由 , 不想卷进这场政治漩涡,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角立,互不相让,双方僵持 , 所以只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比较超脱而能起协调作用 。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之子,在这场宫廷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为:一则,济尔哈朗虽是舒尔哈齐之第六子,但自幼为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宫中;二则 , 济尔哈朗小皇太极七岁 , 两人情谊如同胞;三则 , 阿敏被夺旗后 , 济尔哈朗成为镶蓝旗的旗主贝勒;四则,济尔哈朗屡经疆场 , 军功显赫;五则 , 济尔哈朗年四十五,序齿仅亚于代善,比多尔衮年长十三岁;六则,济尔哈朗受清太宗信任依重,被封为和硕郑亲王;七则 , 济尔哈朗既是多尔衮的兄长,又是豪格的叔辈,便于两方协调 。八则 , 济尔哈朗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 , 在关键时刻提出重要政议 。所以 , 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议商皇位继承而陷于僵局之时,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而是福临继位 。
第二 , 济尔哈朗辅政 。郑亲王济尔哈朗因倡立福临继位之功 , 而得到担任辅政王的政治回报 。辅政亲王的政治地位 , 较和硕亲王更高一层 。当时为何不由代善、豪格,而由济尔哈朗辅政?显然,代善在这场严重而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没有做出有利于胜利一方的贡献 。豪格则与多尔衮对立,如二人同时辅政,会出现两虎相争的局面 。至于济尔哈朗之所以为摄政王,主要原因是:首先,他提出了福临继位这一折衷方案,侄子继统 , 皇叔摄政 , 理所当然,众王接受 。其次,他因私下表示拥立豪格,而为两黄旗王大臣所接纳 。再次,他同代善父子无恶,而为两红旗王大臣所认允 。复次 , 他非帝统血胤,对多尔衮兄弟构不成政治威胁,而为两白旗王大臣所接受 。但是,济尔哈朗不久便被多尔衮撤其辅政王 。这是多尔衮对济尔哈朗不拥立自己而拥戴福临的一个政治报复,也是多尔衮独揽朝纲的一项举措 。
第三,睿亲王权衡利弊 。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若自己强行登极,只有两白旗支持,明显不占优势,还势必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 。解决皇位继承难题的途径不外三条:一是强自为君,得不到两红、两蓝旗的赞同,还会引发两黄旗的强烈反对;二是让豪格登极,自己既不甘心,还怕遭到豪格报复;三是让年幼的皇子福临继位,而自己同济尔哈朗摄政,可收一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摄政掌权 , 避免内讧 。显然 , 在上述三种解决办法中,以第三种解决办法比较切实可行 , 两黄、两白、两红、两蓝各方都可以接受 。睿亲王多尔衮 , 能知时务 , 聪睿机智,权衡利弊后,才赞同立先帝第九子福临 。
- 顺治皇帝出家迷团
- 雍正继位那天发生的诡异事件
- 历史上有几位皇帝继位是沾了儿子的光
- 雍正到底是继位还是篡位呢?
- 顺治为何怕保姆?
- 康熙王朝行森为什么劝顺治出家
- 南宋高宗送美女考察继位人选
- 顺治帝一生信奉佛教之谜
- 雍正是否篡位之谜
- 雍正皇帝是不是篡位 雍正是正统继位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