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台尺度的演变中,山西的古戏台也有其独特的规律 。山西临汾东羊村的东岳庙戏台始建于元代,它是典型的四方形,台的进深与台口的宽度都是7.7米,屋顶为十字歇山顶形式 , 四面对称 。这种建筑形式一般往往运用在最高等级楼和阁的建筑中,这一方面证明戏台在整个庙宇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说明戏曲艺术的成熟与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明清以后的戏台中极少见到这种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 。像这类的方形戏台有山西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东羊村东岳庙戏台、王曲村东岳庙戏台等 。
在元代戏台中,也有些例外的现象 , 与其他戏台相比,山西翼城乔泽庙戏台,台口和进深都在10米左右,从尺度上讲,可以算得上是元代戏台中的极致 。山西石楼殿山娘娘庙戏台 , 尺寸又非常小,台口和进深都只有5米左右,称得上是元代戏台中的精品 。
宋金时期的戏曲发展并未规范化 , 在表演动作上不讲究严格程式,因而戏台的尺寸自然也就未能统一 。但有些特点是共通的 , 首先元代戏台多数为单开间和单进深,四面基本相等,近似方形 。三面通视 , 即三面观是元代戏台最主要的特点,并且是划分建筑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两侧山墙嵌有铁环等钩挂之物用以悬挂帷幕区分前后台 。其次元代戏台多为四角立柱,梁架结构采用“大额枋结构”,就是在四角立柱上架四根大额枋,形成巨大的井字形框架,以支撑整个屋顶的荷载 。第三,元代戏台外形端庄稳重,雄浑壮观,屋顶的藻井结构严谨 , 构思奇特,精致玲珑,是难得的建筑艺术精品 。
元末明初戏台发生变化
到了元末明初 , 戏台的形式开始发生变化,如开间的变化,平面形式的变化 , 面积的变化,构成形式的变化等等 。
其一普遍开始采用三开间的形式,面积增加,规模扩大 , 以满足舞台上角色扩充、演员人数增多的演出需求 。如河津市樊村镇关帝庙戏台 。
其二戏台由正方形变为长方形,四角立柱大额枋改为抬梁式结构 。
其三,明代开始出现双幢前后串联式(前台后台相互勾连)和三幢左右并联式(戏台两侧另建耳房) 。忻州张村大关帝庙戏台 , 前台歇山卷棚顶,三开间,后台悬山顶,构成前后独立又相互连接的前后台;沁水县南阳村玉皇庙戏台、阳城县下交村汤王庙戏台等,都是戏台两侧建有耳房 , 作为后台供演员化妆、休息之用 。
其四,明代戏台出现周围设廊,华丽美观,更多地突出美化、造型的作用 。稷山县法王庙戏台、太原晋祠水镜台等实物都可以看到四周设廊的华美造型 。
文章插图
水镜台 , 圣母的专属舞台
其五,采用“山门戏台”形式 。这种建筑形式最早出现在元代,即山西芮城永乐宫,是两种建筑功能合二为一 。但广泛应用是在明代以后 。“山门戏台”俗称“过路戏台”,即在庙的山门上修建戏台 , 台口正对大殿 。中间两柱之间设较窄的通道,遇到演出在通道上架设木板形成舞台 。晋中市城隍庙明正德六年(1511)乐楼、长治市城隍庙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戏台等即是典型的代表 。
其六,明代戏台开始更加注重装饰,元代雄厚朴实、简洁有力的风格有所改变,有些戏台开始出现雕梁画栋、琉璃饰顶、精致华丽的建筑风格 , 如襄汾县汾城镇(原太平县)城隍庙明洪武年间戏台 。
其七,明代戏台开始设置“看楼” 。“看楼”的设置原本是出于“男女授受不亲”旧礼教观念的束缚,专为妇女开辟的观戏之所,但客观上也标志着戏曲由“娱神”向“娱人”转变;同时戏台的“剧场性”开始有所体现 。现存戏台实物有沁水县城关玉帝庙、翼城县曹公村四圣宫元代戏台等 。
- 古代的一两银子折合现在人民币是多少? 古代一锭银子值多少钱
- 江南古村落风景区门票「河南发现江南古村美了800年门票0元」
- 古代活人陪葬进去后能活多少天
- 古代西方文明是一种什么文明 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是什么
- 古代人们是如何计时的 古代人是怎么计时的
- 古代皇后的新婚之夜!皇帝新婚洞房先干什么?
- 古代四大美男复原图: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
- 古代形容数量很多的成语
- 中国皇帝寿命大全--人生七十古来稀
- 中国古代6大特种兵:一夜杀敌三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