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戏台繁华落尽的乡村圣殿在哪里,山西美丽休闲乡村300个( 四 )


清代戏台建筑兴盛
明末清初,山西未遭遇大的战乱,社会经济文化相对稳定、繁荣 , 加上晋商的崛起 , 山西戏曲呈现百花争艳的态势 。昆曲、梆子腔、道情、民间秧歌、小戏异彩纷呈,特别是清代后期四大梆子平分秋色 。由于当时民众的娱乐活动少得可怜,戏曲演出可谓空前鼎盛的普及状态 。戏台建筑也就因此得到极大的繁荣 。从山西现存的2000多座古戏台,95%以上是清代建筑的现状中可以感受到山西戏曲昔日的辉煌,而且这种辉煌兴盛不衰,贯穿清代始末 , 延至民国 。
清代的山西 , 无论是乡野村落,还是繁华城镇,修建戏台之风盛行,可以说是集聚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修筑戏台 。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介休祆神楼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介休祆神楼原是祆神庙的组成部分,是一座集山门、乐楼与过街楼相接合的楼阁式建筑 。

山西古戏台繁华落尽的乡村圣殿在哪里,山西美丽休闲乡村300个

文章插图
祆神楼戏台
在晋南、晋东南的许多地方,有村必有庙,有庙必有台,有台必有戏 。有些大的村庄同时建有三四座庙宇戏台,如运城市池神庙清代三连戏台,这些足以说明清代戏曲之繁荣,戏台建筑之兴盛 。二连台、三连台、品字台 , 多台并存 , 成为清代戏台建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明清这一时期的代表剧目孔尚任的《桃花扇》、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等都是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
戏台的数量增加 , 面积增加,构成形式多样,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演出的需要 。面积的增加通过“三开间”“五开间”得以实现,专门用于安置演员的房子更为常见;平面形式则以双幢串联式、三幢并列式的建筑形式并存 。布局形式也呈现多样化,有两座、三座戏台并列相连的“二连台”“三连台”,有三座戏台按“品”字布置的“品字台”,这些形式虽在明代就已出现,但清代才逐渐风行 。
万荣庙前村建有三座互为相连的“品”字形戏台,前面的一座戏台与庙的山门浑然一体,平时是山门的过道,演戏时在榫洞里插上木杠,搭上台板,立刻就成为戏台 。在它前面40米处,又有两座戏台并排而立,这两座戏台顶部相连,下有通道,与前一座戏台呈“品”字形布局 。这三座戏台 , 立在古老黄河的岸边,面向直上青天的秋风楼,每逢庙会,3个戏班一同唱戏,鼓乐声声,河水涛涛,交织成雄浑激烈、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恢弘景致 。
同时也有在原来的戏台前面或者后面加接戏台,如太原晋祠水镜台后台部分为明代所建,前台部分则为清代扩建;临汾王曲村东岳庙后台部分为元代戏台,前台抱厦则为清代所建 。其次戏台讲究装饰,不仅在台口设置形态多样、造型各异的八字墙,戏台精致的雕刻、华丽的装饰艺术也发挥到极致 。
山西的古戏台,历经宋、元、明、清的积累演进,已不再是简单的房顶和几根立柱,而是颇具规模,造型富于变化,结构更趋复杂,姿态各异,气势雄伟,让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品 。它以独特的风格和完整的式样,在历史的变迁中默默地注视着人世间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 。它是一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是我们研究古典戏曲、研究戏曲文物、戏曲建筑的活标本 , 它为戏曲艺术的演变发展及社会历史的进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山西古戏台在历尽沧桑、洗尽铅华之后 , 如同饱经风霜的老人 , 望着它 , 人们似乎回到了那被湮没的岁月 , 隐约感到那古老而又深沉的曲调还在乡野村镇的上空回荡 。有道是:“绎彼此演古今喜怒哀乐,洞世事谙人情悲欢离合 。”(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