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一下,《登颧雀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也是千古不朽名篇,该怎么赏析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
一、原诗及其大意《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登鹳雀楼王之涣古诗的意思 登鹳雀楼 王之涣原文|翻译|赏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其大意是:夕阳慢慢地依偎着西山落下去了,黄河奔腾而来一直向东流去,汇入大海 。如果要看到千里以外远处的景物,恐怕还要爬上一层楼才行啊 。
二、王之涣其人及其文学成就王之涣(688年-742年)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 字季凌,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豪放不羁 , 喜击剑悲歌 。早年时曾当过冀州衡水主簿这样的小官,因受人诬谤 , 遂辞官而去 。后又复出担任一县尉 , 在任职上去世 , 享年56岁 。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 特别善于写文章和诗,而诗则独钟情于五言诗 。他的许多诗被当时的乐工制曲歌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可谓是家喻户晓 。他与高适、王昌龄等交往甚密,常相互唱和 。他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热情洋溢,大气磅礴,意境开阔,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现流传下来的仅六首诗,其代表作有脍炙人口的《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
三、写作背景王之涣年轻的时候做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没多久就遭人诬陷而罢官 。那时候他还不到三十岁,从此就开始了一段访友漫游的生活 。在漫游途中他写了这首诗 , 当时他大约三十五岁左右 。鹳雀楼的旧址在山西永济县,只有三层,前面对着中条山,黄河从旁流过 。因为传说中常有鹳雀在此停留,因此得名 。
四、具体赏析这首诗是千古名篇,句句都是经典 , 历来关于此诗的赏析有很多 , 我只简单地谈一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 。
“白日依山尽”句 。夕阳依偎着西山慢慢地落下去了 。这句话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是蕴含的意义却很多 。太阳快要落山了,热力值大为减弱,已经不是耀眼的金黄色了,变成了不太刺眼的白色;“依”字赋予白日以感情,好像恋恋不舍的样子,“尽”字写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慢慢落山 , 直到看不到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画面感 。
“黄河入海流”句 。收回目光 , 看那奔腾不息的黄河从远处而来 , 从楼旁经过,又咆啸着向东汹涌而去,最终汇入东海 。这句话描写的视野是从西边到近前再到东边,黄河流淌写的是实,入海流写的也是实,不过对于作者来说 , 这不是他所能看到的,是他想像的,所以在这儿应该为虚,一实一虚给人以无限的空间感。
“欲穷千里目”句 。黄河落日 , 是这样的壮观美妙 , 让人心阔神怡,但是我还意犹未尽啊,是不是再攀登上一层楼,就可以看到千里以外的更加壮阔的美景呢 。这句话是承前两句的兴致,而希望有更大的收获 , 登楼必有收获,收获了就要乘兴再登一层楼啊 。
“更上一层楼”句 。再爬上一层楼吧,那么我的视野就更加开放了,就看得更远了,说不定千里以外的美景都可以看得到呢 。这句话既是对前句的一个照应 , 一个顺承,是非常自然的一个衔接;也是在说明一个哲理,登高望远啊 。人生也是如此啊 , 只有格调高了,生活的追求和品位自然就会与众不同的 。这句和前面的一句,写得非常自然 , 既是对前面写景的深化,又说出了一人生哲理 。寓理于情,寓理于景,自然而不露痕迹 。
- 登鹳雀楼全诗意思 登鹳雀楼全诗意思二年级
- 王之涣的边塞诗 出塞王之涣古诗
- 王之涣的诗句 王之涣的诗句鼓励学生
- 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 登鹳雀楼
- 登黄鹤雀楼这首古诗怎么写
- 王之涣写的凉州词怎么
- 登鹳雀楼的古诗怎么写
- 王之涣的凉州词怎么写
- 登鹳雀楼古诗怎么写
- 登鹳雀楼拼音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