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村里为什么不愿多生男孩了呢「现在村里为什么不愿多生男孩了」( 三 )


3
市场逻辑下的婚姻消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全国各地交通的便捷 , 农村青年的通婚范围迅速从本地区延伸到全国,由于目前适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 女性在全国婚姻市场上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地位 。村庄适婚年龄男子要想顺利迎娶新娘,就必须展现出能让女方过上幸福生活的经济实力,因此不计代价地建房/购房、买车以及高额彩礼都成了追求女性的筹码 。同样,女方在婚姻市场中的优势地位必然使她们更倾向于挑选具备满意条件的男性 。因此,婚姻的成功缔结很少考虑男女双方的爱情,而是被市场逻辑所代表的预期幸福决定着,金钱和消费能力成了考量一段婚姻合适与否的标准 。正因为如此,为了顺利实现家庭的再生产 , 相当一部分家庭“即使是打肿脸也要充胖子” , 通过向亲朋好友借款,建房/买房或者买小汽车,从而增加男方在婚姻市场上的筹码,避免其成为光棍 。
还记得母亲曾经说她是坐着自行车被娶进门的,可现在谁家要是只有自行车,儿子就只能等着打一辈子光棍了 。当今社会适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 也致使结婚代价越来越大,标准一再提高 。
首先,彩礼从七八年前的一万一(万里挑一),到前几年的一万七(万里挑妻)或两万二(成双成对) , 再到近一两年三四万元不等 , 去年有的人家最高要了七万元(并不是男方家庭多么有钱,而是因为家中有两个男孩),这就是为了结婚必需要达到的标准 。
其次,家中要有车 。为了让媒人看到家庭为结婚的准备 , 也为了向女方展示自家的经济实力,男方家里要有一辆五万到十来万之间的小汽车,这是基本的标准 。否则,有钱人的儿子可以挑来挑去找一个满意的老婆,而自家儿子只能面临无人说媒的境况 。据初步统计,前年整个村庄一共有二十二辆家用小汽车,去年年底全村有四十七辆,其中有近十辆是为结婚而准备的 。
最后,要有房 。现在村里的青年结婚要求婚房可以分为两种:家中有新房(楼房)或者城里有房(可以是父母付了房屋首付) , 没有准备婚房对于适婚年龄的男子来说无疑是冒了成为光棍的风险 。这些结婚的“基本”标准 , 对于村庄上层的家庭来说是比较容易达成的 , 他们甚至不满足于这样的标准 , 要搞得更耀眼,各个“标准”都要提升,比如买辆奔驰、宝马这样的好车 。而对于普通村民来说,仅靠在外打工的收入很难达到这些婚姻“标准”,但又不得不尽力按这些标准消费 。
目前,村庄适婚男女婚姻匹配已经面临着不小的窘境 。具体来说,面对日益走高的本地婚姻标准,家庭或个人条件较好、独生子往往更可能娶到本地女子 , 而家庭条件一般、多子或个人身体有小缺陷的更可能娶偏远地区(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地)的女子,家庭条件差或个人身体存在较大缺陷的人成为光棍的风险更高 。在村庄里,娶外地(偏远地区)媳妇往往会被别人嘲笑,大部分人认为这是“没本事”的无奈选择 。正因为如此,一些父母勤勤恳恳地劳作,只为到儿子婚龄时有能力展现出女方渴望的幸福资本 。但另一方面 , 家庭在不断追逐婚姻消费标准的同时,也背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
4
消费压力下的生育策略
此前,均质化的村庄社会结构没有诱导村民热衷消费竞争,村民辛勤劳作 , 他们没有感受到太多村庄社会的竞争压力,过着安静但幸福的日子 。他们不必过于担心子女的婚事,在本地可以顺利实现婚姻匹配,他们把一生都倾注在子女身上 , 人生价值和意义在于家庭生命的延续 。而随着村民参与市场经济的程度愈加深入,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繁荣景象不断刺激着他们,特别是村庄青年一代,不仅关注家庭生命的延续,而且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们不再像上一辈人那样只知道辛苦劳作,开始注重生活的享受,希望在村庄身份地位的争夺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方面,为了自身面子和村庄身份地位的争夺 , 村民卷入了激烈的消费竞争中,不惜花光在外辛勤积攒的收入,盖的楼房空着 , 买的车停着;另一方面,为了家庭生命的延续而卷入到婚姻消费标准的竞争中,“有车有房”成了进入婚姻市场的基本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