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是讲 , 学古圣先王之道的人像太阳一样 , 一个人静坐冥思苦想的时候 , 就如同舍弃学圣贤之道 , 就像舍弃外边的太阳光明 , 而去屋子里接近小小的烛光 。 烛光虽然可以让你有小小的见识 , 但开启不了你的大智慧 , 所以明智的君主和君子都崇尚学圣贤之道 , 崇尚读诵经典 , 而不是一个人独自地冥思苦想 。 所以我们要学就要学圣贤之道 , 要读就要读经典 , 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 进而帮助我们变化气质 , 成圣成贤 。
这里要强调 , 古圣先贤求学和现代人求学的目的不同 , 现代人求学注重的是学知识、学技能 , 旨在广学多闻 , 而古人求学目的是明心见性 , 所以求专一 , 求戒定慧 。 因戒得定 , 因定开慧 。 所以并不是说学的越多 , 知识越广博 , 就越有智慧 。 智慧是我们本自具足的 , 只不过现在被各种烦恼、习气所障碍住 , 使它不得显现 。 所以学道的过程 , 它是一个不断减少的过程 , 而不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 。
正如老子所言 , “损之又损 , 以至于无为 , 无为而无所不为 。 ”不是说学的越多就越好 , 有知 , 就一定有所不知 。 知道的再多 , 只要有知 , 就会有不知的东西 。 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所不知?那就必须要求“无知” , “无知”起作用 , 才是无所不知 。 这就像镜子一样 , 镜面上什么图画都没有 , 这就叫“无知” 。 结果能够“胡来现胡 , 汉来现汉” 。 它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 , 谁来就现谁的像 。 但是如果镜子上有了图画 , 本身被染污、蒙蔽了 。 那么谁来 , 都现不出谁的像 。 所以老子讲 , “为学日益 , 为道日损 , 损之又损 , 以至于无为 。 ”
这就是中国传统儒释道求道和西方人求学的不同之处 。 为什么强调读诵圣贤经典?读诵经典的目的是为了静心 。 所谓“读书千遍 , 其义自现(其义自见 ) , 其实就是见性了 。 通过读书千遍把自己的心给定下来 , 让浮躁不安的心平静 , 定的久了 , 智慧就自然开启 。 这就是《大学》上所说的 , “知止 ,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这说明儒释道三家求道的方法其实是一致的 , 都是“因戒得定 , 因定开慧” 。
“口无择言 , 身无择行 , 言满天下无口过 , 行满天下无怨恶” 。 如果所作所为都遵循礼法 , 遵循古圣先贤之道 , 遵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 久而久之 , 自然就会形成习惯 , 无需刻意选择 。 纵使言语传遍天下 , 也不会口中有失 。 即使所作所为 , 为天下人皆知 , 也不会有怨恨、厌恶 。
“三者备矣 , 然后能守其宗庙 , 盖卿大夫之孝也 。 ”“三者”是指合于先王礼制的服饰、言语和行为 。 宗庙是古代祭祀先人的场所 。 古代天子有七庙 , 诸侯有五庙 , 卿大夫是三庙 , 士有一庙 , 庶人没有庙 。 祭祀祖先就是在宗庙中进行 。 卿大夫的服饰、言语、行为如果都能够遵守礼法、道德 , 就能够守住他祭祀先祖的宗庙 , 使他的家道、家业、家风、家教 , 代代相传 。 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 。
“《诗》云 , 夙夜匪懈 , 以事一人 。 ”这首诗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篇 。 “夙”是早的意思 。 “夜”是指暮的意思 。 “一人”是指天子 。 卿大夫早晚勤奋不懈地事奉天子 , 尽忠职守 , 这样才能实现其孝道 。 “一人” , 虽然指天子 , 但是君臣是一体的 , 对天子尽忠 , 就是对人民尽忠 , 对自己负责 。 因为“自他不二” 。 所以对天子的忠 , 尽到极致 , 也可以明明德 , 通达自性 , 找到真我 。
所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 都被称为性德 。 从任何一个字入手 , 把这一个字做到极致 , 都可以回归自性 , 达到明明德的效果 。 它是和自己的心性相通的 。 所以助人就是助己 , 对天子尽忠 , 其实是帮助自己达到“天地与我同根 , 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 所以“一人” , 其实就是真我 , 真正的自己 。
- 行动|为什么说不要再用“明天会更好”这句话来麻痹自己了?
- |一张3元纸币,为什么有人愿意出30万收藏呢?
- 大学生|为什么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尴尬?其实,可以用时代的需求来解释
- 汽车|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
- 翡翠|新人购买翡翠,却总是碰不到合适的翡翠,这是为什么?
- 晴雯|晴雯夜里为什么睡不好觉?探寻她来贾府之前的经历,令人不忍卒读
- 富士康|为什么职场中有人错把平台当本事?
- 老人|为什么要庆祝一个217岁老人的生日?
- |行家们都爱的“石瓢”,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 |为什么要读书?中国教育报喊你晒出爱上读书的理由|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