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法|为什么强调读诵圣贤经典?

礼法|为什么强调读诵圣贤经典?
本文图片

【“是故 , 非法不言 , 非道不行 , 口无择言 , 身无择行 。 言满天下无口过 , 行满天下无怨恶 。 三者备矣 , 然后能守其宗庙 , 盖卿大夫之孝也 。 《诗》云 , 夙夜匪懈 , 以事一人 。 ”】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
所谓“非法不言 , 非道不行” 。 意思是不符合礼法的事情不能说 , 不符合道义的行为不能做 。 这也是孔子对颜回所说的“四勿” , “非礼勿视 , 非礼勿听 , 非礼勿言 , 非礼勿动” 。 这里的“动”不是动作的意思 , 而是起心动念的意思 , 如果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念头 , 都不能生起 。
古人把人的行为分为身、口、意三种 , 使自己的身、口、意三种行为都能够恪守礼法 , 就做到了古圣先贤所说的“克己复礼” , 这样才能离成圣成贤越来越近 。
《论语》中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 , 终夜不寝 , 以思 , 无益 , 不如学也 。 ”孔子所学的就是古圣先贤之道 , 他一生所秉持的就是“述而不作 , 信而好古”的精神 。 这里“古”是古圣先贤之道 , 就是古代圣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
所以尚“古” , 并不代表不讲创新 , 并不代表不懂得与时俱进 , 而是注重要掌握蕴藏于其中的恒常不变的规律 , 这个在古人那里被称为“道” 。 很多人说传统文化不讲创新 , 是他不懂得传统文化的辩证法 。
【礼法|为什么强调读诵圣贤经典?】例如《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 这个“易”字就有三重含义 。 第一个含义就是“变易、变化”的意思 , 说明人世间的人、事、物等现象是变化莫测、变化无穷的 , 所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
《易经》的第二个含义是“不易、不变”的意思 。 告诉世人 , 虽然现象是变化莫测的 , 但是不变的是规律 , 是道 。 所谓“天不变 , 道亦不变” , 只有掌握了那个不变的道 , 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 就像老树每一年都会抽新芽、发新枝 , 但是它的“根、本”并没有改变 。
第三个含义是“简易” , 简单的意思 , 所谓大道至简 。 说明真正深刻、复杂的道理 , 都是以非常简单的方式来表达的 , 其目的就是让人们易学、易懂、易记、易行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果 。 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 , 这就是核心价值观 , 每一个价值观概括成一个字 , 至简到极处 。 它容易记 , 也容易在社会上普遍推行 , 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所奉行的价值观 。 虽然现象变化莫测 , 但是只要掌握不易的规律、不易的道 , 就能把事情处理好 。 这就是《易经》的三重含义 。
现代人很喜欢读书 , 也很好学 , 知识面很广博 , 但是所看之书未必是经典 。 特别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 如果对自己所阅读的书、所看的电视节目等没有选择 , 可能看的越多 , 所受的污染越严重;看的越多 , 问题越多 , 烦恼也越重 。
这就是因为我们看的不是符合圣贤之道的内容 , 所以让你无所适从 。 这个人这样说 , 过几天另一个人又换另一种方法说 , 你不知道到底应该按着谁的说法去选择 。 一旦自己对所学的内容不加选择 , 就很可能使自己本来清净的心性受到潜移默化的染污 。
《群书治要·新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 说明学习古圣先贤之道的原因 。 它说:“汤曰 。 学圣王之道者 , 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 , 譬其若火 。 夫舍学圣之道 , 而静居独思 , 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 , 而就火之光于室也 。 然可以小见 , 而不可以大知 , 是故明君而君子 , 贵尚学道 , 而贱下独思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