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景明:口述历史写作心得

|熊景明:口述历史写作心得
本文图片

题图:熊景明老师
本文作者熊景明女士 , 1943年出生于昆明 , 1979年移民香港 。 1988–2007年 , 她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持工作 , 参与过多项中国大陆的农村扶贫项目 , 也编撰了好几本中国研究论文集 。
熊老师的曾祖父熊廷权是晚清进士 , 当过丽江知府 , 勤政爱民 , 祖父熊光琦思想新派 , 支持政改 , 在民国时期做过十几年的县长 , 外祖父苏涤新是云南第一代留日学生 , 父亲熊蕴石是工程师 , 参与修建滇缅公路 。 这些大大小小的人物 , 经历和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 近年来 , 熊老师致力于民间历史的推广和资料收集 , 也写下了她自己的民间历史 , 从这本家族的“小历史”中也就可以看到国家的“大历史” 。
本文是她写作家史的一些心得体会 。
【|熊景明:口述历史写作心得】家史与口述史写作心得
文 | 熊景明
来源| 學人Scholar(ID:isixiang)
为什么写
电脑开启了人人可以写作的年代 , 写作令人充实 , 快乐 , 练就独立思考的习惯 。
写回忆录或者家史 , 是进入写作最简单的方式, 也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能做到的 , 有意义的一件事 。
中国写“族谱”、“家谱”的历史源远流长 。 传统的家谱曾经是家庭中最神圣的一份文件, 它告诉每个人 , 你从哪里来;世界上哪些人 , 如何与你血脉相连 。 你将延续这个家族 , 家庭世代相传 , 你是其中一份子 。 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支柱 , 它给你安全感 , 让你的成就光宗耀祖 。 家族的认同 , 延伸到对你居住的故里 , 村庄或城市的认同 , 成为中国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 。
讲述长辈的故事 , 能将他们的人生经历乃至音容笑貌留下来 , 对每个家庭 , 都是一份珍贵的“财富” 。 先人去世 , 我们留下他们的骨灰 , 将他们安葬 , 供后人拜祭 。 若是写下有关他们的生动故事 , 也留下他们生平事迹 , 就相当于令他们永远“存活”在人间 。
|熊景明:口述历史写作心得
本文图片

1938年熊家四代合影:中间扶著拐杖的老者和男童分别熊景明的曾祖父熊廷权和熊景明的哥哥 , 左一是熊景明的母亲苏尔端 , 照片为熊景明父亲所摄
历史是令人学习判断是非最好的老师 。 记录他们的经历 , 既为历史做注解 , 也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 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说 , 历史如江河 , 他的回忆录又如江河外侧的池泊 。 “池泊与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 , 水量相互调节” 。 读前人的回忆 , 好似被他们牵着手 , 踏入历史的长河 , 知道水的深浅 , 了解要避开的激流险滩 。
长辈鲜活的人生故事 , 承载了做人的道理 , 以及对社会 , 对家国关系的理解 , 可称之为文化 。 个人纵使经历过诸多不公 , 不义 , 受过许多委屈甚至是磨难 , 他们的人生故事传达的是爱而不是恨 。 爱自己 , 爱家人 , 爱友邻和社区 , 爱祖国和人类 , 热爱大自然 , 热爱生活 。
不同代之间的倾诉与倾听 , 增加了彼此的认识和感情 , 是这项活动获得最多的凡响 。 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 老人关心儿孙的起居饮食 , 健康与学业 。 接受关怀的后辈视为理所当然 。 彼此应为代沟甚至避免深谈 。 儿孙辈对祖父母所知甚少 , 也不感兴趣 。
如今这个信息目不暇接的时代 , 人人像坐在一个变化万千的舞台前的观众 , 随着舞台上的悲欢离合而喜而哀 , 渐渐丢失了自我 。 写作 , 让我们的眼睛不再只是盯着舞台 , 让我们的脑子不再跟着不可捉摸的剧情转 , 让我们独立地应用自己的思想 , 感情 , 做一件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能够做到的事 。 世间无人能代替你写下对往事的回忆 , 记下先辈的人生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