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反思谢林——中国“非神话”吗

谢林|反思谢林——中国“非神话”吗
本文图片

刘刚
史前文明的绝对原则——人类性
【谢林|反思谢林——中国“非神话”吗】与黑格尔同时关注中国的 , 还有另外一位哲学家 , 他叫谢林 。
谢林视角 , 不同于黑格尔 , 他从神话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 。 他看到了什么?在《中国——神话哲学》一文中 , 他发现 , 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神话的民族 , 为了强调这一点 , 他还特意的加上了“绝对”两个字 。 该文 , 卞钊译 , 收入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一书 。
文中 , 谢林进一步指出 , 由于脱离了神话运动 , 中国没有产生宗教 , 成为了无神论的国度 , 没有确立任何宗教原则 。 针对中国人的意识 , 他做了两点说明:
其一 , 中国人意识中绝对的非神话性 。 由此 , 他认定 , “中华民族”这样的说法 , 是不正确的 , 因为中国没有神话 , 没有神话便没有民族 。
他把中国人的意识定位在史前 , 那时 , 神话虽未出现 , 但已有了支配史前人类的绝对原则 , 那是什么原则?谢林没有说 , 我们认为 , 那应该是未经分化的人类性原则 , 如果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 那么人类性原则 , 便是有关人类的原始法 。
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 , 西方人就用青铜文化同人类性的原始法决裂 , 中国人却以玉文化恪守了这一人类性的原则 , 当青铜文化以神话和宗教从人类性中催生民族、国家时 , 玉文化则以文化认同形成文化中国 , 用天下观维系着人类的原始法 。
尽管谢林承认“神话过程的法则实际上也只有假说的意义” , 但他还是特别指出:“如果应该产生一个神谱过程或一种现实的宗教 , 那种支配最早意识的唯一的原则就必须受到限制 , 它得服从于一个更高的原则 , 并被这一更高的原则所取代 。 ”那“更高的原则” , 便是神话原则和宗教原则 , 从神话原则里产生了民族性 , 从宗教原则里产生了国家性 , 也就是用民族性和国家性 , 取代了人类性 。
其二 , 中国人意识的彻底的非宗教性 。 如果说 , 没有神话就没有民族 , 那么 , 当然也可以说 , 没有宗教就没有国家了 。 所以 , 当谢林这样来看“中华民族”时 , 他就觉得不像个“民族”了 , 这样来看“中国”时 , 也就觉得不像个“国家” 。 不过 , 我们可以说 , “中华”是多民族统一 , “中国”是统一性的国家 , 但这样的说法 , 也是在西方人的民族与国家的立场上来说的 , 区别在于强调“统一”二字 。
统一与分化 , 是文明开化的两条路 , 东西方文化都绕不开 , 但它们的成功 , 还是有所偏倚 , 有所侧重 , 东方文化偏倚统一之路 , 西方文化侧重于分化 。
东方 , 也就是中国 , 从历史上看 , 走了一条以文化来统一的路 , 使分裂的政治因文化而统一 , 由统一而发展;西方 , 主要是欧洲 , 则使文化走向分化 , 不但政治 , 就连一直追求统一性的宗教 , 也不得不分化 , 因一神而分化 , 由分化而进步 。
发展与进步 , 看来相似 , 实有不然 。 发展 , 一般来说 , 当然包含了进步 , 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做大的格局 , 如摊大饼 , 一层层摊 , 如行大圈 , 一圈圈绕 。 而进步 , 则表现为突破一点 , 上升 , 向前 , 然后 , 由文明接力 , 以国家转换 , 再上升 , 向前 。
在统一型的格局里发展 , 文明一以贯之 , 以文化认同和文艺复兴进行长时段和大范围的同质性扩张 , 慢慢沉淀 , 累积而上 , 故能立一深厚基础 , 成一巨大规模 , 除了天灾人祸带来治乱循环 , 没有文明冲突与宗教战争 。 而此二者 , 正是分化型文明形成民族国家的动因 , 是西方文明进步的两个动力来源 , 使得西方历史留在战国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