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发|劳动者最光荣文/王金发在山东省高密

劳动者最光荣
文/王金发
在山东省高密县城东5公里有一条河 , 被百姓称为母亲河 , 长期以来 , 这条河传说有讲不完的故事 。 每当讲起这些民间传说 , 个个有味 , 段段耐听 。
他是农民的儿子 , 也是一个作家的儿子 。 他的老父亲刘树庸是原"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 。 曾在出版编辑战线 , 立下汗马功劳 。 儿子又秉成父亲的职业 , 从原济南化工学校毕业后 , 被分配到原高密县化工厂 , 担任厂里化工技术员 , 他刻苦好学 , 工作认真 , 很快被晋升为化工工程师 , 成为本系统的精英 。 空闲时间 , 除钻研业务外 , 他撰写了大量胶河沿岸的民间故事 。 现在 , 已在高密文学 , "大高密 , 网络平台" , 被陆续推发 , 受到网民欢迎 。
【王金发|劳动者最光荣文/王金发在山东省高密】他如今退休十几年了 , 仍挥毫泼墨 , 坚持不懈 , 持续写作 。 目前已完成70多万字 。 虽然年龄已近耄耋之年 , 仍矢志不移 , 他说民间传统文化 , 属于人民的 , 不能让她丢失 。 我要写好和传承 , 发扬光大 。 要讲好过去的故事 。
刘云的老父亲退休后 , 定居在胶河邓家村 , 此地村居民风较好 , 村前胶河流水潺潺 , 风景秀丽 。 父亲因是"老出版"社编辑出身 , 对儿子寄予厚望 , 特别在出版社期间 ,
他与大作家 , 也是《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是好朋友 , 还有小说知名作家王福慧等 , 都是好伙计好同事 。 对他的儿子刘云都抱有很大希望 , 将来成为"大作家" , 他受到老父经常教育他 , 干好老本行 , 别忘了写点东西 , 奉献社会 , 服务人民 。 就帮助他选择了写民间文学这个主题 。 刘云没有辜负父亲和老一辈的期望 , 现在终于初见成效 。 写的民间故事 , 极受当地百姓欢迎 。
在刘云老师写作中 , 遇到疑难问题时 , 他的邻居退休老知青 , 原县文化馆美展组张方忠老师 , 他是热心人 , 总是伸出温暖的手 , 积极帮助解难释惑 。 例如写作需要纸笔砚墨 , 他总是千万百计援助 。 十几年来 , 他帮助支持他的稿纸 , 墨水等不计其数 , 并把有写作基础经验的市作协老师 , 市里网络媒体滕松杰 , 西以等老师 , 亲自登门 , 一起交流传授写作经验 。
刘云老师退休后 , 由于生活圈子较窄 , 一度失去写作热情 , 想放弃撂笔散火 , 感到写作无往 。 经过张方忠 , 艺雪泓博 , 魏强 , 西以 , 滕松杰等几位老师 , 亲莅寒舍 , 交流谈心 。 他又重新鼓起风帆 , 将熄灭的那团火 , 又重新燃烧起来 。
在继续写好胶河沿岸民间故事的同时 , 他将再动笔写一部《我的父亲》 , 将全面介绍老父亲当年 , 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工作的回忆文章 。 特别与刘知侠 , 王福慧等同事们 , 朝夕相处 , 在一起为繁荣山东出版事业 , 文化发展的作品 。 还将计划写作一部《胶河名人录》 , 重点介绍本地能人的故事 。
目前刘云老师己着手搜集材料 , 预计不久将脱稿 。
"劳动最光荣 , 最伟大 。 世界上无非有体力和脑力两种劳动 , 创造的财富无怪乎 , 一种精神的 , 另一种物质的 。 孔圣人曾说过 , “劳心者治人 , 劳力者治于人” 。 刘云的劳动 , 特别一个近八十岁的老人 , 仍奋笔不辍 , 勤予耕耘 , 真是令人敬仰敬佩 。 他也曾说 , "我上高中时 , 经常看到父亲熬夜到很晚 , 写啊改啊再改再写 , 当时不知什么事情 , 今日明白了 。 我要学习父辈 , 在有生晚年 , 为党和人民有一份热 , 发一份光 , 别人体力劳动 , 我用脑力劳动 , 赢得光荣!目前 , 他一如既往 , 初心不改 , 咬定青山不放松 。 一个成功男人背后 , 必定有一个女人在身后支持 , 他正是这样 , 老伴真是好内助 。 在衣食起居 , 点点生活细节无微不至照顾 , 老两口乐此不彼 , 天天喜笑颜开 , 快快乐乐 , 一对老夫妻 , 欢天喜地 。 刘云精神饱满 , 写作努力 , 令人羡慕 。 妇唱夫随 , 一家人欢欢乐乐 。 祝愿刘老写出更多优美的胶河民间传说 , 惠及沿岸和凤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