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秋之白华》的使命践行

在《秋之白华》中 , 霍建起秉承诗意美学原则 , 以散文式结构组织叙事 , 运用象征手法 , 展现生态审美等 , 使影片呈现出了“诗电影”的艺术特质 。 而诗意背后 , 是霍建起建立起的一条观众对电影的心理认同路径 。 第一 , 电影充分展现主人公的个体情感 , 提升观众对人物的共情和信任;第二 , 电影并不避讳人物的瑕疵、挣扎 , 使人物更具血肉 , 更富情义;第三 , 电影透过对瞿、杨二人十年爱情的娓娓道来 , 完成了对真实年代和历史事件的重现 , 也让原本缺席的观众完成了某种“在场” 。
个体|《秋之白华》的使命践行
文章图片

在以《那山那人那狗》等电影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诗意美学后 , 霍建起又在《秋之白华》中尝试历史题材 , 以其营造诗意情境的功力用于对瞿秋白事迹的呈现 。 并且 , 在《秋之白华》富于个性的表达背后 , 是霍建起建立起的一条观众对电影的心理认同路径 。 在电影浓郁诗意的生发下 , 体现的是霍建起完成主流价值观询唤的使命担当 。
个体|《秋之白华》的使命践行
文章图片

第一 , 霍建起以充分展现个体情感的方式 , 提升观众对人物的共情和信任 。 在“价值观先行”时代 , 电影以宏大叙事来勾画社会面貌 , 以高大全人物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 。 而在当下 , 为了尽可能缩短电影与大多数观众的距离 , 电影人更倾向于以“人物先行”叙事策略取“价值观先行”而代之 , “以日常化、人性化、细节化的表述策略弥合主流话语场域的内在裂隙 , 将主流价值融于个体经验以达成某种‘最大公约数’” 。
【个体|《秋之白华》的使命践行】个体|《秋之白华》的使命践行
文章图片

个体|《秋之白华》的使命践行
文章图片

一开始杨之华因对瞿秋白的崇拜与爱而充满活力 , 婚后瞿秋白在失意、落寞、焦虑之际 , 他也总是能从杨之华的爱中得到力量 , 人物始终是被包裹于爱侣间平淡、温和、内敛、含蓄的情感中的 , 爱情成为前景 , 而革命则成为背景 。 由此 , 瞿秋白之于观众成为一个更鲜活的个体 , 他和杨之华所秉承的理想与信念也更真实动人 。
个体|《秋之白华》的使命践行
文章图片

第二 , 电影并不避讳人物的瑕疵、挣扎 , 使人物更具血肉 , 更富情义 。 早在《赢家》《生活秀》《萧红》等电影中 , 霍建起就塑造了拥有不止一段感情经历 , 并不因屈服于外在道德戒律而牺牲自己生命情感自足的主人公 , 并且在霍的艺术处理下 , 人物的“变心”都能得到观众的认同 。 在《秋之白华》中亦然 。
个体|《秋之白华》的使命践行
文章图片

个体|《秋之白华》的使命践行
文章图片

随后沈剑龙写下“借花献佛”,慷慨成全这对爱侣 。 至此 , 个体略显任性的情感需求和他们崇高的革命事业在此借由人物的浪漫和热情得到充分弥合 。 男女主人公作为旧秩序的冲击者 , 他们追求个人幸福的行为是正当的 , 而他们愿意为革命而抛弃个人生命与挚爱伴侣 , 则更反衬出了他们的伟岸 。 这实际上并不会动摇电影叙事的严肃性 , 也让人物更加得到观众的敬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