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为啥打不开知名度?文博综艺节目营销宣传实在太难了( 二 )


但是节目制作团队将文物背后的故事从冰冷的史料记载搬向鲜活的舞台的过程中 , 故事化的场景叙事手段必将对文物相关记载进行艺术化再创作 , 对模糊性记载进行合理想象以保证场景叙事的完整性 ,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使节目中所构建的故事场景与真实历史场景存在偏差 。
在《国家宝藏》中 , 文物“前世”传奇舞台演绎的是基于历史的再创作融入了现代化元素的情节 , 因此很多情节并非来源于真实的史料记载 , 而是编剧进行戏剧化创作后的成果 。 对于这种创作 , 一部分观众拍手叫好 , 认为其是基于历史的合理想象而非典籍史料的简单堆砌 , 还有一部分观众对此并不认可 , 认为其对文物的再创作尽管吸引了一部分眼球 , 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 , 但是对待文物和历史应该严肃 , 虚构的历史情节会使一些缺乏历史知识储备的年轻受众和知识水平较低的受众群体误认为节目中所演绎的故事和历史相差无几 。
节目故事化场景的再创作导致了受众的历史认知 的偏差 ,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节目的本意背道而驰 。

3、细节的不认同导致观众流失在受众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逐渐提升的当下 , 受众对节目尤其是知识性节目的期望越来越高 。 在文博类综艺节目还原历史的故事化场景叙事中 , 观众对于场景细节的不认同降低了其对节目内容的认可度 , 影响了场景化传播的效果 。
例如 , 在《国家宝藏》第一季中 , 由明星李晨饰演的宋朝皇帝宋徽宗出场却身着明清时期的龙袍 , 引发了观众的质疑;在微博社交平台也因该栏目引发了“晋国首都到底为何处”的争议以及贾湖骨笛出土时间是否为常识性错误的探讨;在《上新了·故宫》的影视化场景中有关于明星所着服装是否符合历史的争议也此起彼伏 。
这些质疑和争论反映了当下文博类综艺节目中场景化传播叙事对细节的把控仍有不足 , 对文物历史的展现不够更加精准 , 不够深入 , 仍存在场景细节与历史不符的知识性错误 , 而这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影响了观众对节目整体的评价 。 并且 , 若观众对节目场景细节提出的质疑难以得到节目制作方的及时回应 , 必然会造成观众流失 , 影响节目的口碑 。
此外 , 在这几档节目中可以看出节目组尝试将中国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 让观众从这种延续性中找到中国文化的自我定位 , 但是这种叙事还不够成熟 。 比如有受众反馈 , 《国家宝藏》中有很多强行与民族自信联系起来的直白的话语有宣教之嫌 , 重复地强行联系也容易让观众产生疲劳和反感 。

二、受众场景互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场景化传播本质是为用户提供基于场景的信息服务 , 因此用户需求的满足是场景化传播绕不开的话题 。 移动互联网时代 , 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手中的移动终端接受信息享受服务 , 用户接受信息和享受服务的场景具有更强的碎片性和变化性 。 移动终端使网络用户已经不再局限于现实世界的物理场景中 , 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依靠 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在数字化的虚拟环境中的互动交流 。 信息化时代受众的互动需求空前提升 , 这对电视节目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
传统媒体时代的电视节目是单一的传输模式 , 受众没有主动性可言 。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 受众的主动性是媒介接触的重要影响因素 , 原本电视节目单一的传播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积极转型 , 注重满足受众的互动性需求 。 文博类综艺节目作为新媒体时代之后出现的节目形式 , 自产生以来节目制作者就考虑到了受众互动需求 , 但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 , 并未取得预想的传播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