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梓佩
从数字艺术品《每一天:前5000天》拍出近7千万美元引爆舆论 , 到国内各大博物馆推出的数字文创产品以十几到几十元的亲民价格掀起“60万人在线抢购3秒售罄”的收藏热潮 , 一段时间以来 , 数字藏品悄然发生着变化 , 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追捧以及质疑 。
本文图片
数字艺术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拍出近7千万美元 。 (社交媒体账号截图)
数字藏品看得见摸不着 , 很多藏品信息还可以在网上免费看 , 买来作甚?该不会就是为了炒作?其实 , 看待数字藏品不妨跳出“拿在手里的才是自己的”这种思维模式 。 网上的确有很多越王勾践剑的清晰图片 , 但数字藏品能够在展示细节的基础上 , 以一串独有的编码帮助收藏者与文物建立超出一般游客的情感联结——消费不只是人和物品之间的关系 , 也是人和集体、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 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表达自我、回应他人 , 参与社会文化的塑造 。
作为消费主力 , 有的年轻人将购买数字藏品比作小时候收集干脆面里赠送的“水浒人物卡” , 享受收集喜欢的东西的愉悦;有人看重它的科技属性 , 将藏品作为自己的身份标签;还有人参与到数字藏品的创作中来 , 在交流中寻找同好……满足审美、彰显身份、体验乐趣等特点 , 无不契合当下的消费潮流 。 而且 , 和实物收藏相比 , 数字藏品具有消费门槛低、方便储存携带等优势 。 引导数字收藏规范发展 , 可以让文化消费的力量为收藏和创作领域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当然 , 炒作数字藏品渔利者大有人在 。 投机心理是一方面因素 , 数字藏品作为新兴消费产品本身也对监管提出更高要求 。 数字藏品起源于国外的NFT(非同质化代币)产品 , 是区块链技术上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 。 也就是说 , 它与虚拟货币“一母同胞” , 自带投资交易的金融属性 。 然而 , 炒作虚拟货币很容易扰乱金融秩序 , 滋生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
去年9月 , 《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推动了我国数字藏品剥离投资功能 , 限缩于普通虚拟商品范畴 , 前不久发布的《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又一次强调了遏制相关技术的金融化倾向 。 当前 , 数字藏品发行平台的赛道上不断有新企业涌入 , 要保证市场健康有序 , 监管的有形之手仍需发挥更大作用 。
数字藏品现阶段主要面临三方面问题 。 一是平台隐患 , 有消费者遭遇过数字藏品APP突然关停导致财产受损;二是法律风险 , 包括创作层面产品内容合法合规的监督问题、运作过程中的版权保护问题 , 购买环节要求实名制带来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等;三是私下炒作 , 有些人转战二手交易平台、社交软件上交易数字藏品 。 相关机构有必要对症下药 , 及时完善平台准入和运营规则 , 加强数据安全监管 , 为消费者权益保驾护航 。
有人调侃数字藏品 , “卖得出去就是NFT , 卖不出去就是PNG(普通的图片格式)” , 这句话点破了数字藏品的贬值可能性 , 然而 , 收藏未必为了赚钱 , 人类值得拥有在物质利益之外的更多精神追求 。 对于数字藏品走红 , 不妨以发展的眼光积极看待 , 以审慎的姿态善加引导 。
【作者】 王梓佩
【王梓佩|数字藏品走红网络,不妨以发展眼光积极看待】南方评论
- 数字藏品|抢先了解全新数藏平台,浙江将现首家国资系数藏平台
- 时藏|“悦读汇”携手作家陈彦,独家发行名作手稿数字版权藏品!
- |深圳文创企业“字在”联袂数普科技打造全球首个活字印刷数字藏品
- 数字|通过阅读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 版权|限量藏品!最近火出圈的数字航天员小姐姐为读书代言啦
- |成都大运会博物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藏品
- |成都大运会博物馆 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藏品
- 博物馆|大运有我,传承记忆!成都大运会博物馆藏品征集宣传活动举行
- |文件频出,数字藏品发展路线日渐明
- nft|《环球网》报道东方文明数字藏品正本清源走向国际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