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香中国 奋斗人生

?传统|书香中国 奋斗人生
文章图片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我们不断掌握新知、学以致用、创造创新 。 4月23日是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 , 我们约请来自不同领域的6位作者 , 分享读书与实践心得 , 与读者一道感受时代脉动 , 从阅读中汲取向上向前的精神力量 。
——编 者
像一树一树的花开
梁晓声
关于书 , 是没法用几句话概括的 。 然而最近我一想到书 , 便想到林徽因的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 是燕/在梁间呢喃 , ——你是爱 , 是暖 , /是希望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么说 , 不是将另一类书排除在外——那类如投枪、如匕首、如号角、如战鼓的作品 。 不 , 我觉得那样的书也像“一树一树的花开” , 礼花般炽烫绚烂的“花” 。
一切科学的书也像“一树一树的花开” , 没有哪一类书不像 , 任何一类专业的书也都像 。 并且我认为 , 这样想 , 是对所有贡献过专业之书的人们的赞誉 。
而童书 , 确乎像“燕在梁间呢喃” 。
也确乎的 , 读纸质书的人少了 , 读电子书和听书的人多了 。 我起初是为书和写书的人忧伤的 , 现在不了 。 老人们视力不好了 , 享受听书的时刻不亦乐乎?年轻人时间不够用 , 在地铁上读电子书也是对书的亲近啊!
书对人类心性的滋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长期贡献 , 读和写都是对此宝贵传统的爱护、继承 , 读和写同等重要 。
现在几乎没有文盲青年了 , 恰恰相反 , 学历高的青年比比皆是 。 青年总是要成家 , 总是要为人父为人母的 。 我想 , 年轻的、有知识的、自己读过书的父母们 , 在孩子3岁生日那天 , 应送给孩子一份特殊的礼物——用彩纸包着 , 扎着漂亮的丝带 , 由孩子打开;当童书呈现时 , 郑重地向孩子宣布 , 从这一天起 , 父母轮流为孩子读书的亲子阅读开始了 。 还要为看童书的孩子拍下纪念照 , 对他或她说:“你看书的样子很美!”
于是家中为孩子而有了一格书架 。
等孩子上中学了 , 有了自己的房间 , 那书架便移到了他或她的房间 , 墙上还挂着他或她3岁时读书的纪念照——那时他们已经开始自己选书看了 , 选的过程中必然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
后来 , 孩子们或因学习压力所致不怎么读“闲书”了;再后来 , 他们成了大学生 , 几乎只有精力读专业书了;再再后来 , 他们毕业了 , 参加工作了 , 成了地铁上看电子书的人;等他们结婚了有了孩子做了父母 , 也会在自己孩子3岁生日那天送上一份用彩纸包着的扎漂亮丝带的礼物——书 。
而等他们老了 , 便成了以听书为享受的老人……
纸质书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永不消亡 。
年轻的朋友们 , 如此这般参与优良传统的守望、爱护与继承 , 不亦乐乎?让那“一树一树的花开”成为人类社会之恒久的风景 , 不亦贡献乎?
(作者为作家)
读书贵在知行合一
楼宇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观察、思考问题往往是从人入手 。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 其根本特点就是看一切问题都和人联系在一起 , 都要思考它对人有何教益 。
从这个角度看读书 , 就要做到活读书、读活书 , 通过读书来拓展知识、学习技能 , 通过读书来明白事理、完善人格 。 要读出智慧来 , 不要读成知识的奴隶 。 《礼记·学记》里讲:“记问之学 , 不足以为人师 。 ”光记住一些知识 , 不能够当人家的老师 。 学问并不在于你能够记住多少知识 , 而在于你能否理解知识背后传达的思想和为人处世之道 , 这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