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关于AirPods的问题引发了六千多个回答和讨论: 我注意到点赞较多的回答中,很多人说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忘了自己戴着耳机 。
我认为,这是对一款耳机最大的褒奖 。
忘了自己戴着耳机
回想一下AirPods诞生之前 , 我们印象中的大多数蓝牙耳机是什么样子?累赘臃肿的机身,糟糕的音质和续航,一到关键时刻必掉链子的稳定性以及各种反人类的人机交互逻辑 。
别的不说,单就首次连接配对这么一个操作 。在大多数的传统蓝牙耳机上,你就至少需要打开蓝牙 , 搜索设备,配对设备 , 连接设备...这四个步骤 。并且我相信,每一个使用过蓝牙设备的人都曾经被无缘无故的连接失败困扰过 。
文章插图
而AirPods呢?你需要做的仅仅是将充电盒打开而已 。
初代AirPods诞生的时候 , 很多人就将其看做是剪了线的EarPods 。二者在工艺设计上的特征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本无可厚非,但这个看似简单的产品逻辑之后需要解决的是一系列让人头疼的问题:如何将复杂的电子元器件塞进普通耳机大小的空间内?如何解决耳机的续航问题?如何在满足这些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兼顾人体工学?如何解决干扰性的问题,保证耳机的连接稳定性?
文章插图
AirPods显然拿出了一套"标杆级"的设计,半入耳式的机身和不到4g的机身重量,让耳机获得了良好的佩戴舒适性,大多数时候你会忽视掉自己正戴着耳机 。但这种轻若无物的舒适性并不会让你时刻提心吊胆 , 担心耳机脱落 。良好的人体工学设计和精心调配的重量分布,让AirPods在大多数运动的时候也能够稳固地停留在你的耳朵上 。
文章插图
小巧轻盈,并不意味着粗糙和简陋 。AirPods Pro 5.4g的机身内 , 苹果塞进了双波束成形麦克风,内向式麦克风,双光学传感器,运动加速感应器,语音加速感应器 , 力度感应器等一系列精密且复杂的传感器和元器件 。
而采用了头戴式设计的AirPods Max就更夸张了:在加入了更大的动圈式驱动单元,双H1芯片的基础上,其各种内置的麦克风都集成了多达9个之多 。
文章插图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 AirPods系列配备的H1芯片性能其实已经跟当年的iPhone 4相当了 。将这样的强大性能"封印"到几乎可以忽略掉的机身中,本身就是AirPods强大能力的体现 。
好的体验就是"无感"
和佩戴感受一样,苹果在AirPods的使用体验上似乎在追求一种"无感"的效果 。即便是AirPods Max或者是AirPods Pro这样的降噪耳机时 , 也是如此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通透模式",大多数同类型降噪耳机其软硬件都是为了服务于"降噪"而来 。硬件层面更好的封闭性和贴合感无疑更有利于降噪 。
文章插图
然而用户在降噪场景的需求其实是复杂多变的 。苹果找到了介于降噪模式的开和关之间的第三种可能性——通透 。通透模式下,耳机能够通过麦克风让外界声音进入 , 这样当你在戴上耳机的情况下在与身边的人交谈时,一切听起来都会很自然 。
这样一来,无论是你在使用AirPods Pro这样的入耳式耳机,还是AirPods Max这样的头戴式耳机 。开启通透模式之后,你依然能够获得"没有戴耳机"的感觉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AirPods Pro这样的入耳式耳机,很多人平时用的时候依然会"忘了摘"的主要原因 。
- 炒菜时猪肉怎么炒会很嫩 为什么我炒出来的肉很老
- 为什么减肥瘦了第二天又胖了
- 司马迁为什么被处宫刑冤不冤
- 朝鲜女孩和韩国女孩的区别 朝鲜女生为什么那么漂亮
- 为什么没有元朝的电视剧 为什么历史没有元代记录
-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韩国电影题材为什么敢拍
- 人心难测的句子
- 小猪佩奇为什么这么火
- 为什么漂亮女生没人追 男生要鼓起勇气
- 新垣结衣为什么这么火 她结婚的消息刷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