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和家谱 有族谱的家族很牛吗】我尝试回答一下 。
说一说为什么家谱多是假的 。中国的家谱很早之前就有了,造假也是很早之前就有了 。造假最严重的时期是在明朝,这也是现存家谱成型最早的时间,以前的几乎都绝迹了 。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处于对元朝的不满,也是出于新人新气象的考虑,命令所有的非汉姓都要改为汉姓,就是把原来两个字以上的姓氏都改为单字姓氏,在皇命高压下,不仅非汉人改成了单字汉姓,连许多汉姓复姓为了少给自己添麻烦,怕文盲的皇帝硬说复姓不是汉姓,也改成了单字汉姓,仅有偏远地方、皇命不达的地域保留了复姓或者非汉姓 。
姓氏改完以后,总要给自己寻求一个立足的根基,说白了,就是找一个汉人的祖先,复姓的好说,非汉姓的怎么办?这个时候,谱师应运而生 。
谱师是干什么的呢?就是专门为有需要的人修家谱的不第秀才 。不得不说,秀才真不是死读书 , 但凡主家有需求,谱师都能满足 。主家希望自己的祖先是文臣,那就从史书中找有名的,希望是武将,就找那种常胜将军,希望是皇帝,就找千古一帝之类的 。姓氏不一样?没关系!可以找名人写序,大名人不好找,至少找个县府一级的名人,比如,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杜月笙的宗祠落成后 , 就找国学大师章太炎作家谱,写了序记,一个上海乡下暴发户就成了杜甫的后裔了,有人说,最好是武将,于是就改成名将杜预的后裔,考证后居然成了帝尧之裔,真是没谁了 。总之,你想要啥,就有人能给编造出啥,而且还能说的有鼻子有眼 。中国文人在这方面的才华,举世无出其右 。
如果还感觉突兀,可以在序言中 , 可以编个故事,因躲避仇家改姓了,这不就圆满了吗?在子嗣接续上,谱师们同样把聪明发挥到了极致,把祖先往名人们失传的子嗣上靠 。比如,周文王一百个儿子,那就往第九十五、九十六子上靠,名字嘛 , 就随便起,反正谁也不知道真假,然后再从这个得姓始祖开始,一辈一辈往下编,直到主家记得的那辈先人 。
为了更有可信度,可以增加迁徙、分家、躲避仇家等等各种意外因素 。例如,南方客家人大部分都说自己是南迁汉人的后裔 , 说自己的先祖在南迁前是当朝一品,至少是当地的名望宿儒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普通百姓之中,在当地的头人如明清时节的土司中,这种情形更是普遍且更深入 。例如,明清时期的思播田杨,宣称自己是隋唐节度使之后 , 但是这种说法经不起考究 。以思州(今贵阳)田氏为例,自宋元已降,思州田氏就宣称自己乃隋朝大将田宗显之后,而真实情形呢?其实是当地土著头人,根本不是隋朝田宗显后裔 。
第一、田宗显打下思州,可能会被加封为宣慰荣禄节度使金龙护国公,但是绝对隋文帝不可能允许其子孙世袭,自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到隋文帝开皇年间,时间过去了800多年,这期间,各朝代,即使是国姓亲王,也都是被销藩而一再反叛 , 隋文帝怎么可能又加封了子孙世袭的节度使、护国公?
第二、田氏应该是思州当地土著居民,随着时间的推移,田氏主宰了当地的经济、社会,成了思州一带的主政者,他们想保持自己独立的生活状态,却又担心中原王朝的入侵,而且他们还无力对抗这种入侵,只好采取冒认宗亲的手段,让自己成为中原王朝某一非著名历史人物的后裔,这样就完成了自己由所谓蛮夷向中原后裔的转换,使自己在本地的统治正统性至少获得了中原王朝的认可,虽然丧失了本族的渊源,但是外部压力减小了,当时的统治保住了 。这一点就很不错了 。
- 和聋哑人结婚会产生什么问题
- 赞美家人相处和睦 怎么样套路女朋友
- 怎么对待和自己有仇的人
- 成龙为什么不要邓丽君 成龙和邓丽君为什么没走到一起
- 猫狗和其他哺乳动物也能看到紫外线
- 淮山和山药哪个适合煲汤 淮山配什么煲汤好呢
- 野胡萝卜根的功效和作用 胡萝卜根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 夫妻老是因为洗碗吵架
- 形象照和写真照有什么区别 形象照跟艺术照的区别
- 梁朝伟和刘德华演的无间道是第几部 黑寡妇独立电影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