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拼多多的六便士、月亮和繁星

文 | 江小桥
一个特别的日子又将来临 。
4月23日这一天 , 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 。 实际上 , 这一天也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 , 还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 。
这一天 , 也是世界读书日 。 我们不知道这一天的设立是否与这些作家有关 ,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 这一天被设立的本意 , 是召唤、鼓励人类去享受阅读的愉悦 , 寻找“读书这件事”美丽的谜面所包含的谜底 。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谜底 。 在乔治·马丁那本畅销全球的《权力的游戏》中 , 他这样阐述阅读的意义 , “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 , 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
读书是很个人的事 , 但让一群人爱上读书并不容易 。 在中国 , 尽管全民阅读活动已经开展了十六年 , 但中国的年人均阅读量仍然不足5本 。
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一个国家而言 , 阅读又极其意义重大 。 阅读这件小事 , 能够让我们有梦可做 , 而全民阅读 , 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根基和命运 。
这需要知识普惠——“普”和“惠” , 一个都不能少 。 普是普及 , 代表了覆盖广度;惠是惠及 , 代表了获得服务的便捷性、可负担性 。
全民阅读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 。 从历史上看 , 出版商、政府都曾经成为阅读的巨大推动之手 , 而现在 , 互联网正在成为全民阅读的新催化剂——技术、平台和它们所连接起的资源与生态 , 正在弥合着书籍与人、城市与乡村等之间的众多鸿沟 。
用“六便士”找到“月亮”
1934年 , 32岁的英国青年艾伦·莱恩做了一个重大决定 , 他想以一包烟的价格将经典书籍卖给普通人 。
十九世纪的英国崇尚价格相对较贵的精装本图书 , 当时只有精英阶层才有能力购买 , 但随着社会分工对从业者有了更多的文化要求 , 大众对读书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
艾伦认为 , 所有人都有权获取知识 。 这位企鹅出版社的创始人认为 , “我们可以卖6便士的平装书 , 让人们像买包烟那样方便又随意地买到书 。 ”
1935年8月的一个星期二 , 海明威《永别了 , 武器》等企鹅首批十本平装系列书正式出版 。 三天后 , 每一种书的首批2万本全部售罄 。 《经济学人》当时这样评价 , “它把真正的文学作品 , 送入到千家万户 ,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 ”
虽然只是六便士 , 但企鹅出版社开始让一个国家的普罗大众能够看到书中的月亮 。
美国能够成为世界上图书产业最发达、全民阅读最普及的国家 , 也是靠对图书和阅读的“改造” 。
拼多多|拼多多的六便士、月亮和繁星
本文图片

美国作家莫里·古皮提尔·曼宁写过一本著名的书《当图书进入战争》 , 书中记述 , 超过1亿册的图书在二战期间被送往前线 , 其中大部分都是政府专门组织专家去挑选、设计的 。 图书的样子和内容也都发生了改变——小开本、软皮装的平装书出现 , 主题和书目也极大丰富了 。
从形态、内容到价格 , 美国的图书业和美国人的阅读在战后也得到了重塑 。 1943年 , 美国的图书销售量只4000万册;到1952年 , 增加到了2.7亿册 。 阅读 , 真正开始变得平民化 。
这些历史 , 直接启发我们重新理解“阅读”这件事 。
如果把图书当成一种普通商品 , 无论是企鹅出版社的成功 , 还是从美国阅读普及的案例我们能看到 , 一件事物的普及化 , 最重要的是不断降低它的使用门槛 。 越让人“零门槛”地使用它 , 这个产品就越有可能变得人人都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