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英国儿童文学:“把最好的给孩子”( 二 )


高度关注现实问题的传统
英国儿童文学依托本土悠久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不断发展壮大 。 它的现实主义传承不仅是成熟与阴郁气质的延伸 , 更意味着赋予人们批判与独立思考的精神 。
查尔斯·狄更斯引领的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传统 , 借助“磨难——成长”式童年书写来呈现剧变的时代和动荡不安的现实世界 。 其作品《雾都孤儿》(1837)、《远大前程》(1861)、《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等 , 通过揭示英国的孤儿、童工、福利院制度等问题 , 旨在引发人们对儿童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 。 狄更斯关注的另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就是英国的法律制度 , 其中包括程序法与实体法 。 如果说《匹克威克外传》(1837)是对英国普通法程序中的荒谬之处进行揭露 , 那么《荒凉山庄》(1853)则是对英国衡平法程序的无情嘲讽 。 而对于1601年颁布、1834年修正的《济贫法》 , 狄更斯更是尽其所能进行批判与鞭笞 。
20世纪以来的部分儿童文学作家继续立足现实世界 , 他们的创作触及更多领域如工业污染、生态灾难、精神创伤等 , 尤其是经历世界大战和科技革命的洗礼 , 英国儿童文学更加关注对社会问题的书写 , 包括青少年犯罪、情感问题的介入和家庭中父母身份的转型及角色分配等 。 试以生态灾难主题为例 , 泰德·休斯在《铁人》(1968)和《女铁人》(1993)中呈现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 而萨西·劳埃德的《碳日记2015》(2008)和续集《碳日记2017》(2009)以未来的伦敦为背景 , 揭示了严峻而棘手的社会和生态问题 , 尤其是气候变化对社会运行和人类生存方式的重大改变 。 与诸多同类题材青少年小说一致 , 两部“碳日记”虽然并未明确地宣扬“环保主义” , 但是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
除此之外 , 英国儿童文学作家也同样依托刘易斯·卡罗尔开启的英国幻想文学的形式来反映现实世界 , 如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系列(1950-1956)对战争问题进行了反思 , 菲利普·普尔曼的《黑暗物质》(1995-2000)三部曲则揭示了西方世界遭遇的信仰危机和精神危机 。 J.K.罗琳的《哈利·波特》(1997-2007)系列更是反映了诸多现实问题 , 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权力滥用、司法黑暗、校园霸凌等等 。 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传统和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幻想文学 , 都在不断为英国儿童文学注入活力和灵气 。
英雄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
史诗、童话故事、民谣、奇幻文学、现实主义小说等既关注宏大的民族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 , 也刻画了许多普通小人物 。 比如在《纳尼亚传奇》《指环王》(1954 , 1955)或是《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 , 主人公都肩负着重大使命 , 抑或是拯救一个国度 , 抑或是拯救魔法世界 , 但是这些主人公又都有着各自的性格“弱点” 。 在叙述口吻上 , 这些作品既有史诗般的讲述(比如阿斯兰狮王的出现总有着类似贝奥武夫般的英雄气概) , 又有着小人物个性化叙事风格 。 英国儿童文学作品将二者结合 , 在考察宏大问题的同时也关注个体的诉求和表达 , 使作品立体浑厚 , 耐人寻味 。
独特的叙事技巧——如双重叙事进程(隐性叙事进程和显性叙事进程)——为深度叙事提供了可能 , 不仅故事情节得到充分的发展 , 矛盾冲突和人性的张力也能得到进一步阐释和深化 。 与中国儿童文学以单一文本居多不同 , 英国儿童文学作家擅长系列故事书写 , 如《纳尼亚传奇》《黑暗物质》和《哈利·波特》等 。 系列作品为复杂的叙事提供了可能 , 也为作品的深度和厚重提供了保障 , 它具有吸引读者的叙事和审美价值 , 极富魅力 , 已经成为英国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